客不催租亦败吟,出门始觉早春深。
经旬走笔足红意[2],半晌坐花心绿阴。
山鸟可呼杯底语,我书恨待卷中寻。
不知榆叶梅谁似?漫拟迎探薛史林[3]。
诗事
周汝昌《砚霓小集·缘深缘浅话难明——忆绀弩老》:“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忽然收到他的一封信,打开看时,却是一纸诗笺,诗是一首七律,题目是这样写的——‘香山榆叶梅下小酌读红楼梦新证寄汝昌诗兄。'”侯井天:周汝昌1954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此诗当写于此后。
周汝昌《天·地·人·我》第36页:“这真是千古第一奇题奇句。”“奇在何处?你看他字字句句,一心不离开《红楼梦》,虽不必说他这是‘奇怀道韵’,也够得上一个‘风流文采’了。大约从乾隆年以来,无人在那样一种情景之下写出过那么一首诗来。”“诗之奇,还在于他的字法句法,迥异于一般‘诗作’的平庸陈旧,俗套常言;而是摆脱老调,力创新文——走的是宋诗一路。只读唐诗的人是不大习惯、‘接受不了’的。”“例如‘走笔’与‘坐花’,成为妙对。‘走笔’还可见今人犹有会用这种传统汉文的;至于‘坐花’,那就‘瞠目结舌’,茫然不知所云——遑论其味了。”“聂老的‘坐花’大有诗趣诗味了。”‘坐花’奇不奇?难道你以为他‘坐’在榆叶梅之‘枝头’上吗?”“然后,你再看那一‘足’一‘心’,尤其绝妙诗人字法。”“这儿有巧用。‘足’本可作‘足成’‘补足’之助动词用;但他故意以‘心’对仗之(都是人体部位名称),而‘心’在这儿就不是‘名’而转为‘动’了。”“‘心绿阴’,是写心境感受。汉语文的‘活’而不死,多属此例。”“聂老此诗是全在表现他的‘红学探佚学’的热情与痴情的。”“他说的‘足红意’,就是指‘要把雪芹《红》书的佚书找回来’——‘足’是‘完足’之义。”“这就是他那首诗的背景。”“评者大抵从他的诗格之奇而着眼,我则愿意多体会一些诗心的细微精妙之处,如上文所举,‘走’与‘足’在一起,‘坐’与‘心’在一起,便又起了更丰富的‘诗心匠意’之美的作用——这是诗人的个性独到,也是中华汉文的特性奇妙之难以伦比。“”诗曰:兄云‘三耳’是知音,赠我诗篇意最深。《水浒》罢研红学挚,香山梅下细思寻。”
注释
[1]《新证》:《红楼梦新证》,周汝昌著,1953年初版,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重排本,上下两卷1200页。
榆叶梅: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供观赏。
雪芹《郊行》韵:曹雪芹原诗题为《西郊信步憩废寺》,已佚。《红楼梦新证》一书引张宜泉《春柳堂诗稿·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颓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可见雪芹诗原韵也是“吟、深、阴、寻、林”五字。
周汝昌:1918年生,天津人。1939年入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入中文系研究院,1952年毕业。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兼顾问、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著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献芹集》《石头记鉴真》,主编《红楼梦词典》。
[2]足红意:周汝昌《花·木·城池》:‘足红意’,是指正在写研讨《红楼梦》八十回后雪芹原书情节的论文。‘足’与‘心’,巧对活用(见《八方集》116页)。
[3]迎探薛史林:《红楼梦》人物:迎春、探春、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