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自重自立,凡事从自身找原因》

作者:南怀瑾 栏目:南怀瑾诗集 2020-10-21 13:24:11

自重自立,凡事从自身找原因

南怀瑾认为,为人处世不能只考虑自己,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应尽量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可能的反应。即使做好事,也要注意不张扬,不炫耀,不抢风头,言行谨慎,踏实稳妥地去做。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自重自立,凡事要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小人则相反,不注意检讨自己的过失,却对别人求全责备。孔子认为:“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待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时要想想是否真诚;做事时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虚心向他人请教;遇事发怒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得来的是否正当。”

“貌思恭”、“事思敬”,说明恭敬在面貌上,尊敬在心里——凡与人交往,先要存肃敬之心,不敢怠慢。如果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实质上就是损害、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结果,势必造成人际冲突。

春秋时候的季孙氏,当了鲁国的宰相,孔子的弟子子路担任季孙氏的封地邴邑的长官。按照惯例,鲁国在5月份要征集百姓开凿长沟,进行水利建设。子路看到民工挖沟辛苦,且出门在外,吃饭不便,就拿自家的粮食熬成稀粥,摆在道边,邀请他们来吃。事情很快传到孔子耳里,孔子就派另一个弟子子贡来找子路,把稀粥都倒掉,把盛饭的器具全部砸毁,并告诉子路:“老百姓都是鲁君的百姓,你为什么要拿饭给他们吃?”

子路听后,勃然大怒。他捋起袖子,一路疾跑,直闯进孔子的书房,强压怒火,问道:“请教先生,我施行仁义,难道错了吗?”

不等孔子回答,子路连珠炮似的把一肚子的不满都倒了出来:“我跟随先生多年,从先生这里学到的无非‘仁义’二字而已。所谓仁义,就是有了财富,和天下人共同使用;有了好处,和天下人共同分享。现在,我拿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挖沟的民工吃,而先生却派人阻止,究竟是怎么回事?”

孔子叹了口气,说:“子路啊子路,你怎么这么粗野呢?”

子路一听,脸红了,慢慢地把袖子放下来,火气也渐渐平息下来,但还是满脸的不服气。

“这个道理,我本来以为你已经懂得的,可你居然还远未懂得。是不是你本来就像这样不懂礼呢?”孔子接着说,“你拿饭给民工吃,这是爱他们。但按礼的规定,天子爱普天下的人,诸侯爱本国的人,大夫爱他的职务所管辖的人,士爱他的家人。如果所爱超出了礼所规定的范围,那就是‘越礼’。现在,民工都是鲁君的百姓,而你擅自去爱他们,这就是你‘越礼’了,你不是太糊涂了吗?”

孔子的话还没说完,季孙氏派来使者指责孔子来了:“我征集民工,让他们干活;但先生你却让弟子叫他们停止干活,拿饭给他们吃。先生难道打算争夺我的百姓吗?”

孔子对子路说:“你看,我说的有道理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势必会引起矛盾与冲突造成人际问题,同时也损害、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结果要么生间隙,导致朋友的疏远或厌倦,要么友谊淡化和恶化。所以,与人交往应该恪守交友之道,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进而才能妥善处事。即使觉得别人做得不对,也应该从自己身上多找原因。

一个乐于助人的青年遇到了困难,想起自己平时帮助过许多朋友,于是他去找朋友求助。

然而对于他的困难,朋友们全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真是一帮忘恩负义的家伙!他怒气冲冲,他的愤怒如此激烈,以至于无法自己排遣,百般无奈,他去找一位智者。

智者说:“助人是好事,然而你却把好事做成了坏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大惑不解。

智者说:“首先,你开始就缺乏识人之明,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帮助的,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助,这是你的眼拙。其次,你手拙,假如你在帮助他们的时候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致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帮助天经地义,事情也许不会发展到这步田地,可是你没有这样做。最后,你心拙,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时时觉得自己在行善,觉得自己在物质和道德上都优越于他人,你应该只想着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穷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不要觉得你帮了别人,应该这样想:是神明借着你的手帮了别人,一切归于神明,不要归于你自己。”

乐于助人的青年愿意帮助别人,并在需要的时候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是他人不帮,也在情理之中。人生中的任何事都要靠自己,因而要锻炼自己性格豁达,荣辱不惊。在遭到别人的冷遇时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明理人。

下面的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善于从自身找原因的人。

一天,张三和李四两个人闲来无事,待在屋子里聊天。张三对李四说:“有个和我一起共事的人,名字叫王五。王五的脾气可暴躁了,动不动就会发火,一发起火来可不得了了,又拍桌子又摔东西,搞不好还会打人呢!我们平时都很害怕他,不敢和他争执。”李四说:“真的吗,果真有这样火暴性子的人?”

两人正说着,王五正巧从屋外经过,窗子开着,张三的话都清清楚楚地传到他耳朵里。

王五顿时大发雷霆,面红耳赤,脖子上的青筋一根根地凸出来。他大步跑到屋门口,气势汹汹地用脚使劲一踹,把门踢开,冲进屋里,见了张三,一把抓住他的领口,不由分说地照准面门就是重重一拳。张三被打得踉跄着退了好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血从他的鼻子里慢慢流了下来。

王五还觉得不解恨,也不管张三一迭声地叫饶,过去骑在他身上,抬起拳头打个不停。

李四见状,赶忙过去劝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把王五拉开,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打张三呢?”

王五气呼呼地回答说:“我哪有性子暴躁的毛病,又什么时候乱发过脾气呢?他这样诬蔑我,我当然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李四说道:“你现在这样做不正是性子暴躁、喜欢发火的表现吗?张三并没有说错啊,你又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缺点讳莫如深呢?”

王五低下了头。

李四说得对,与人交往不能只责怪别人,有了缺点更不应该忌讳别人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与别人关系融洽。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行仁义的人犹如比赛射箭:射箭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而后放箭;射不中的话,不怨恨胜过自己的人,反过来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所以,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一定要多反省自己,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