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享福不忘造福,肯为他人真心付出》

作者:南怀瑾 栏目:南怀瑾诗集 2020-10-21 13:23:57

享福不忘造福,肯为他人真心付出

老子》中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说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他总是尽力照顾别人,所以他自己内心充足;由于他尽力给予别人,在“给”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更多。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老子的这段话是以一种“既以为人”“既以与人”的无私真爱赢得人心,从而取得“己愈有”“己愈多”的结果。

南怀瑾认为,“为人”、“与人”,和“己愈有”、“己愈多”,是矛盾对立面;从“为人”、“与人”到“己愈多”、“己愈有”,是对立面的转化,是“反者道之动”。但是,这个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付出真情、真爱,亦即“既以为人”,“既以与人”。

人生在世,与人相处,难以回避的就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处理不好,极容易使人陷于困境,也可以说真正的困境不是他人造成的,是自己人为造成的,所以朋友之间,或者合作伙伴之间,无论你给予与付出,都应该是持不计较的心态,都应该有大的胸怀大的气量。

很多人习惯了“有付出就应有回报”的做法。遇到需要自己付出的时候,总是会在心里计算着,我所要付出的那些能够换回来什么?换回来的那些东西比得上我付出的价值吗?如果认为得到的比预期的要少,必定会闷闷不乐。如果认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却一无所获时,更是悲愤莫名,要么怨别人不知道感恩,要么怨上天不公平。其实,人所有的付出都是自己的决定,是自己的自愿行为,而回报却是别人的事儿,人只能掌控自己的心,不能要求他人顺从自己。

成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前来听他授课的信徒每天都将大殿挤得水泄不通,于是,成拙禅师决定建一所新的讲堂。信徒们知道后,纷纷解囊布施。

其中,有一位信徒送了5两黄金给禅师,让他用来修建新的讲堂。成拙禅师淡淡地将这些黄金收下了,就去忙别的事情了。这位信徒对禅师的态度非常不满——要知道,这5两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他捐出这么大的一笔巨款,成拙禅师竟然连一个“谢”字都没有给他。于是,那位信徒紧跟在禅师身后,提醒道:“师父啊!我那个袋子里面装的可是5两黄金呢!”

成拙禅师漫不经心地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知道了。”

面对禅师的漫不经心,信徒再一次提高了嗓门,喊道:“喂!师父,我捐的是5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你难道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成拙禅师停下脚步,转身对那位“执着”的信徒说:“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给你说‘谢谢’呢?你决定布施,那是你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那我就替佛祖‘谢谢’你,请你把这声‘谢谢’带回去吧。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了!”

故事中的信徒坚持认为自己付出了就应该得到感谢,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得不到感谢就心不甘。然而,是否真正要布施,布施财物的多少,那都是自己的事儿,原本是心甘情愿的布施,为自己积功德的事情,又何必执着于他人的一声‘谢谢’呢!

很多时候,付出并不一定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如帮助别人不一定会得到感谢,但只要有一颗真诚为他人奉献的心,为帮助他人做出努力,不管接受者从中得到多少益处,我们付出的真诚助人的心意都不是多余的,因为至少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尊重自己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所做的都是善心与美德的积累。

南怀瑾认为,生活中人们要有付出不图回报的心态,这样才能在帮助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体会到帮助他人的美好。如果太过在意别人如何回报,只会平白地给自己的心里增添压力。因为期待回报,一心就会想着索取,就会给自己的心四周围“筑墙”,而帮助是自愿的行为,所以不应有所求。

二十年前,他还很年轻,家在南方的一个山区,家里很穷,无法供他上大学。但他为了不放弃读书的机会,独自北上求学,一边打工,一边念书,处境很是艰难,有时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保障。

一天下午,眼看晚饭时间就要到了,他却心情沉重,身边的朋友们商量着去哪儿好好大吃一顿,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他故作镇定,推托说有事情要忙。朋友们离开了,他紧紧攥着口袋里剩下的几块钱,这些钱连买一份最便宜的饭菜都不够。

黄昏时分,他还在街头独自徘徊,为了避免碰到熟人,他拐进一条小巷子,在一家小饭馆门口等待,饭店刚开张不久,招牌看上去很新,等到店里客人大都离开了,他才面带羞赧地走进店里。

他低着头小声对老板说:“请给我一碗白饭,谢谢!”

见他没有选菜,老板一阵纳闷,却也没有多问,立刻盛了满满一碗的白饭递给他。他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掏出钱给老板,又不好意思地问了一句:“您这里还有没有剩菜汤,我想淋在饭上。”

老板娘端来菜汤,笑着说:“没关系,尽管吃,菜汤免费。”

饭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汤不要钱,他又多叫了一碗。

“一碗不够是吗?这次我给你再多盛一点。”老板很热情地回答。

“不是的,我想带回去,当明天的午餐。”

老板听后,走进厨房好一会儿才拿着餐盒出来。年轻人吃完饭起身,接过餐盒时觉得沉甸甸的,略有所思地看了老板夫妻一眼。临走前,老板笑盈盈地对他说:“要加油啊,明天见!”话语中透露着请年轻人明天再来店里用餐的意思。

那盒饭的确是沉甸甸的,白花花的米饭下面有一大匙店里的招牌肉臊和一颗卤蛋,更装着老板的热情和良苦用心。

他离开饭馆后,老板娘不解地问丈夫:“我知道,你看他还是个学生,而且生活很困难,想帮他。可是为什么不将肉臊和卤蛋大大方方地放在饭上,却要藏在饭底呢?”老板贴着老板娘的耳朵说:“他要是一眼就见到白饭加料,说不定会认为我们是在施舍他,这不等于直接伤害了他的自尊吗?这样,他下次一定不好意思再来。如果转到别家一直只是吃白饭,怎么有体力读书呢?”

回到学校后,他打开饭盒,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不禁热泪盈眶。打从那天起,他几乎每天黄昏都会来饭馆,在店里吃一碗白饭,再外带一碗走,当然,带走的那一碗白饭底下,每天都藏着不一样的秘密。后来他毕业了,在往后的二十年里再也没来过这家饭馆。

一天,年近五十的老板夫妻接待了一位身穿名牌西装的人。他说,“你们好,我是某某企业的副总经理,我们总经理让我前来恭请二位,希望你们在我们公司里开自助餐厅,一切设备与材料均由公司出资准备,你们只需要负责菜肴的烹煮,至于盈利的部分,你们和公司各占一半。”

夫妻二人大惑不解:“你们公司的总经理是谁,他怎么会知道我们的事情,还要帮我们?”“你们是我们总经理的大恩人和好朋友,总经理最喜欢吃你们店里的卤蛋和肉臊。”

就这样,二十年后,他再次见到了这一对曾经无私帮助他的夫妻。现在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为了一日三餐发愁的大学生,他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成功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王国。但如果昔日没有他们的鼓励与暗助,他或许连学业都难以顺利完成,成功后的他一直都在默默关注这对夫妻,寻找机会报答他们。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人不可能一辈子都飞黄腾达,也不可能一辈子都贫穷落后。当你失意或遭遇困难的时候,如果你曾得到过他人的帮助,无论是实际的赞助,还只是一句话,我们都应记住他人的帮助以及滴水之恩,时刻怀抱着一颗感恩之心,能帮助他人时一定伸出自己的援手,因为享福时不忘要造福,受到帮助要有回报以及感恩他人的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