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古文“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出自《左传·襄公十年》,原文为:

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那是春秋时期,郑国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子驷。大夫尉止与子驷平素不和,尉止便纠集宗族的一伙人发动叛乱。他们打进宫廷,杀死了子驷等人,并将郑简公劫持到北宫。

郑国大司徒子孔因为事先听到风声,所以提前作了准备。他与卿相子产一起平定了叛乱,杀死尉止等叛乱分子。

此后,子孔掌握郑国朝政。他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不肯顺从,他准备杀掉他们。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

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大伙发怒就烧了它,就变成大伙当政,国家不是很为难了吗?”

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伙。这样,您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吗?要知道,专权的愿望是不成功的,触犯大伙会发生祸乱。您一定要考虑到大夫们的情绪,听从他们的意见啊!”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当众烧掉了盟书,于是,郑国安定下来。

那么,事实上,群众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在《魏书·吐谷浑传》中提到:“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是说一个人的才智能力毕竟有限,众人若能团结同心,发挥众志成城的力量,国家必可以稳固安定。

春秋时代,鲁昭公攻打季平子,季平子先要求调查他的罪责,又请求囚禁在费地,最后希望能够逃亡他国,但是昭公都不同意。大臣子家便劝说:“众怒不可蓄也,蓄而弗治,将蕰。蕴蓄,民将生心;生心,同求将和。”

这句话表示,不能让众人的愤怒积聚,积聚众怒而无法平息,就会蕴藏危险。一旦积聚众怒、蕴藏危险,人民便产生叛逆之心,有了叛逆之心,相同感受的人就会彼此寻求合作。子家虽指出“众怒不可蓄”的道理,鲁昭公却不听,最后导致叔孙氏与孟氏联手攻击,他只好逃往齐国。

所以,“勿以独见而违众”,千万不要坚持个人意见而违背众人的意志。个人纵然是智勇双全、文韬武略,众人之事仍仰赖众人的力量,“专断独行”在专制政权的时代尚且会招致群众造反,何况是在讲求民主的现代呢!

当然,众人的力量与个人的决策,平衡两者需要高度的技巧,明朝张居正有名言:“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

其中,便提到事情的谋划要仰赖众人之力,而决断时则要靠个人的主见。有人说,一个人的智商如果是一百的话,一百个人的智商并不等于一百乘上一百,相反的要用除法来计算。如果决断仰赖个人智慧,如何让决断得到众人的认同,就需要更大的智慧了。个人能够成就的事情有限,得到众人的扶持,才能完成大事业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