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感觉,而是孩子的感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不是你感觉,而是孩子的感觉

当天气一下子降温了,就会看见大街上许多孩子被父母裹得严严实实,但孩子自己却觉得很热。这种现象被称为“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种现象反映出父母否定孩子自身真实感觉。如果父母长时间保持这样的习惯,那必然会给孩子身心造成一定伤害。

孩子从刚出生时就是一个感觉体,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唤醒他身上的每一种感觉。感觉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础。父母的感觉只是父母的感觉,并不是孩子的感觉。父母感觉冷,不代表孩子就感觉冷,毕竟每个人对冷热的敏感度是有所差异的,父母如何能证明自己的感觉是对的,而孩子的感觉是错误的呢?在父母长期否定感觉的情况下,孩子自己感觉世界的能力都被剥夺了,连确认自己感觉的能力都没有了,他们会感觉到害怕,并慢慢退缩。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会习惯性地犯同样的错误——否定孩子的感觉。事实上,父母否定孩子的感觉,通常来说,除了会让孩子感觉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影响亲子关系之外,更严重的还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怀疑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一旦父母对孩子真实感受作出否定,孩子也会受父母的影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假如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孩子会感到自己的感觉和判断出现了问题,慢慢地就会越来越没自信作出独立的判断,进而也不敢随便发表意见和看法了。

小明感到很苦恼,每次妈妈都是自以为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但那确实不是自己的真切感受啊。

比如,一到冬天,妈妈就会拿出毛衣、棉衣、毛裤,里三层外三层地要求小明穿上,小明内心是拒绝的,但妈妈便会说:“你看外面才几度啊,这气温,你还准备少穿衣服?这感冒了谁带你去医院啊,我一天工作还忙着呢,可没工夫管你。”有好几次,因为穿得太厚,体育课运动之后背心全是汗,结果反而感冒了,妈妈又会说:“你看你,我就知道你少穿了衣服才会感冒,不听妈妈的话,所以才会这样。”

小明每每在学校与小伙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便会感到很难过。这时妈妈自以为是的感觉又上线了:“有什么好难过的,你这学生时代的朋友啊就没几个真的,以后过个几十年,你们谁还记得谁呀,真的是,现在的孩子啊,心灵太脆弱。”听着妈妈的话,小明更难过了。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概念:自体客体经验。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摔倒了,感觉到疼,不过孩子不会说话,没办法表达,妈妈便会抱着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疼了。”这时孩子是自体,妈妈是客体,体验是自体感受到的,却是客体表述的。正常情况下,当孩子内在的自体体验,被妈妈这个客体理解的时候,孩子内在是安定的、愉快的。

而上面这个故事中,孩子的自体客体经验被父母给扭曲了,这是非常可怕的。自体心理学创始人胡特认为,自体客体经验都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会分辨一些感受,长时间否定孩子的真实感觉,容易导致孩子不自信、不合群。

比如,当孩子去打预防针,孩子哭了,有的父母会说:“不疼不疼。”孩子哭得更大声了,父母继续说:“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不哭。”结果孩子哭得更大声了,父母会感到很不解,孩子怎么越哄越哭呢?其实,孩子后来并不是因为疼哭了,而是父母否定了自己的感受,所以感到委屈。在孩子看来,明明就很疼,为什么父母偏偏说不疼呢?假如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体客体经验总是被歪曲,则很有可能影响自己的自我价值。

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除了会导致孩子变得自卑、不合群之外,还会造成亲子沟通障碍。每次当孩子告诉父母自己的一些感受,而父母第一句话就否定孩子,孩子往往会马上关闭沟通的通道,不想再和父母沟通了,这样一来,父母也就失去了亲子沟通的机会。

小贴士

1.第一时间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因为某些原因跟同学产生矛盾之后,一些父母会随意地说:“这不过是一件小事,没必要跟同学计较,你要跟同学成为好朋友。”然而,这时候孩子的感受并未得到父母的认同和尊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安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拥抱,对孩子说:“宝贝,爸爸知道你很难过,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一样难过。”等到孩子情绪平复下来之后,再启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

2.不否定孩子的真实感觉

父母应该深知,孩子有权利拥有自己的情感,有权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不该对孩子说“你不可以有那种感觉”,父母正确的反应应该是“我很难过你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我的感觉是……”孩子的意见或许会跟父母不同,很多时候难以判断哪些意见比较合理。不过当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也会更尊重父母。

3.用同理心对待孩子

当孩子感受与父母感受不同时,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同理心理解孩子,认同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觉父母是懂自己的。一定要牢记,父母对孩子的感觉要认同而不是否定,把孩子的人生留给孩子自己去体验,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如果孩子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方法和技巧,父母则可以给孩子一些问题的处理建议。

4.提前预知感受

孩子摔倒了,父母应抱着安慰“妈妈知道你疼了”;打预防针之前,父母会提前告诉孩子:“待会儿打针可能有点疼,疼了你就哭出来。”结果孩子很少哭,最多哭一两声就好了;在游乐场孩子想玩,但有别的小朋友在玩,父母应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玩,不过我们得等小朋友玩完再玩。”正因为父母对孩子感受的接纳和尊重,所以孩子平时很少哭又很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都是很懂事的样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