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好了再行动
一个人行动之前要有目标,但仅仅有目标还不够,在把理想铺铸成现实的道路上,我们还应该做好规划,规划不仅仅是一种前景目标,一张蓝图而已,它更是你行动的路线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野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高”这样的言论。很多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片面地理解这些激励人心的话语,总以为激情高涨、拼搏忙碌,成就一番事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殊不知,激情和拼搏只是一种动力,如果努力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结果也只是白费功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是可以看得见的靶子,每个人都能看到,大家都在朝它开枪,但并不是谁都能打得快和准。目标是人生拼搏的战略,至于规划如何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就是战术问题了,比如你的愿望是登上前面那座山,就应该考虑好什么时间要到达什么地方,一块山石,一棵大树,就是你下一站的指引。
为自己设定一个适合的目标,然后想办法实现目标。然而你也要明白,把目标分解开来,化整为零,变成一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然后将其各个击破,这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在规划人生时感到困难不可逾越,成功无法企及,正是因为觉得目标离自己太过遥远而产生畏惧感。
志存远大,这是一直被我们推崇的。但是在现实中,仅仅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还远远不够。就如阿诺德·施瓦辛格一样,如何开动脑筋,尽快突破小目标,实现大目标,才是我们最应该重点费心思考的问题。
总结阿诺德·施瓦辛格的成功经历,我们得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化整为零地循序前进。谁都妄想自己能一步登天,一夕成名,一下子便成为一个亿万富翁。有目标、有憧憬是好事,但善于规划才是硬道理。
许多人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难度高,而是因为他认为现实距离梦想太远,正是这种心理上的因素导致了失败。若把长距离分解成若干个短距离,逐一跨越它,就会轻松许多,而目标具体化可以让你清楚当前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心中有了这一系列规划的人,表面看来和以往的他也没什么不同,但是因为眼光看得远了,再做起事来就有了责任心和主动性,会完全脱离那种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一个人的才能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面对生活里的一丁点儿不如意,人们最普遍的做法是不停地埋怨,埋怨父母不理解,埋怨社会太现实,埋怨朋友的欺骗,埋怨上天的不公,于是,埋怨成为一种习惯,然而,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悬而未决的事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自己的情绪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结果,心中的怨气会阻碍前进的路途。成功只会垂青那些积极主动的强者,只要你敢于担当,勇于接受来自生活的挑战,那么,任何艰难险阻都会变成坦途。真正的强者,从来不埋怨,他们总是把那些消极的想法从内心扫除殆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原来,再多的责骂、埋怨,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发展方向,反而会阻碍你前进的路途。有人说埋怨是一种宣泄,一种心理平衡,似乎埋怨可以将那些不如意的事情发泄出来。每天,我们都可能会面对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只是一时的埋怨,还可以接受,但是,有时候,埋怨久了就会形成习惯,而埋怨的根源是对现实的不满意。
罗斯福说:“未经你的许可,没有任何人能够伤害你。”有的人自己办不了事情,别人办了漂亮事,他还会到处埋怨:“其实我很有能力的”“他凭什么就能得到上司的重用啊”“这件事我会比他做得更好,可上司偏偏不找我嘛”。但是,真正的结果呢,却是自己没有能力,心中才充满了怨气。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改变。抱怨成为接受事实的一个阻碍,我们总是想:这件事对我是不公平的,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呢?我怎么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呢?所以,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开始萌发:我要去对别人诉说,以此证明我的无辜和委屈。于是,在我们埋怨不公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去改变这件事情的机会。那么,当我们无休止埋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比埋怨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英国著名作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曾说:“与抱怨的嘴唇相比,你的行动是一位更好的布道师。”真正的强者,他所致力的是积极行动,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完成这件事情,而不是去埋怨上天的不公,所以,强者最后会在努力中赢得成功,而无能的人只能在埋怨声中销声匿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