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南京之旅·南京·龙蟠虎踞帝王之州
南京,古称金陵,今为江苏省省会。万里长江从西北奔腾而过。东南以钟山为首的群山,蜿蜒起伏于平畴沃野上;西部以清凉山(石头山)为终的诸山,雄踞在大江边。山川形势,雄伟壮丽。三国时代,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此地时骑马上石头山观赏山水,赞叹道:“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之后,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以及太平天国、民国时期均曾建都于此,成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孙权始筑石头城
根据考古发掘,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已有原始居民劳动、栖息。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曾在今城西朝天宫一带筑城冶炼青铜器,名之冶城。这是南京最早的一座土城。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大臣范蠡在今秦淮河附近建了一座较大的土城——越城,土城周围达2里。前333年,楚国又吞并越国。相传,楚威王认为南京山川气度宏伟,为防止以后有人在此称王,便埋黄金以镇压,并筑起城邑,故称“金陵邑”。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栖霞山见金陵有“王者之气”,下令开凿秦淮河以斩断王气,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三国时,东吴孙权于公元212年改秣陵为建业,并在石头山旧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229年,孙权从武昌(今湖北鄂城)迁都建业,接着于石头城的东面修建建业城。建业城东凭钟山和前湖(燕雀湖),北依鸡笼山、覆舟山和后湖(玄武湖),南迎秦淮河,西近五台山。城周围约为20余里,当时是土坞,东晋时加砖累石。隋、唐两次重修。明洪武年间,石头山段古城又加筑成为明城的一部分。
石头山,今名清凉山,山上残存一条全长3000米的城墙遗址,城基是利用自然山岩凿成。山岩石质为赭红泥石夹河光石,一般高出地面3至7米,最高处达17米。中段怪石突出,凹凸不平,形似鬼脸,故又称“鬼脸城”。当年,长江正从石头山下流过,临江的西壁经过水流冲刷,有如天然城墙,易守难攻,正适宜作为军事要地。东吴时,山上城里设有石头仓和石头库,贮藏军事物资。最高处,建有东吴的总烽火台,据说这种烽火台西起西陵(今湖北宜昌),东迄吴郡江边,如有军事警报,一夜可传遍东吴境内长江全线。南宋时,爱国诗人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七月五日路过建康,曾在江上眺望石头城:“过龙湾,浪涌如山,望石头,山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缭绕垣墙。……真控扼要地也。”他舍舟登城,俯瞰四周,感叹不已:“然大江天险,都城临之,金汤之势,比六朝为胜。”他曾上书朝廷,主张迁都建康,以便恢复中原,可惜未被采纳。
宏伟的石头城,当年曾显现过凛凛威风。230年,孙权曾派将率兵一万,由此乘船出发远航夷州(今台湾省),写下了祖国大陆与台湾早期交往的光辉一页。然而,据奇险者并不能包操胜券,五十年后,石头城上却竖起了降幡。西晋太康元年(280),晋将王浚率兵从四川乘舟顺流而下,东吴企图以铁索横置江中设防,但没起多少作用。晋军以火攻打到石头城下,东吴后主孙皓不得不竖起降幡,自缚双手,抬着棺材,俯首投降。唐刘禹锡感叹道:“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清乾隆皇帝亦有诗云:“石城倚壁复临江,地利诚云险绝双;何事南朝诸帝王,竖幡每见举宗降?”
六朝繁华梦 台城无情柳
280年,西晋灭吴,建业先后改称建邺、建康。东晋(317—420)时,建康再次成为国都。接着,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420—589),相继在这里建都。这段时期,建康空前繁荣。东吴筑的土墙全部改用砖砌,皇宫范围扩大,至梁朝宫城已有内外三道城墙,称“台城”。北面的鸡笼山和覆舟山有皇家花园,东面的青溪和南面的朱雀桥、乌衣巷为贵族聚居区,城郊范围东西南北各40里,拥有人口二十八万户,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兴盛。六朝为南京历史上一个极盛时期,曾有“六朝金粉”之誉。
鸡鸣山为六朝遗址最多的地方。东吴的后苑,东晋、南朝的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台城等故址就在山南。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台城是相当宏伟壮丽的:周长8里,有六座宫门,内外楼台殿宇亭阁三千五百余间,其中太极殿“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宽十丈”,大小十个御花园。台城留下了历代皇帝奢侈享乐的记录。589年,隋兵伐陈时,六朝的最后一个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犹在宫中与美女游宴,奏乐府吴声《玉树后庭花》、《临春曲》。直到隋兵攻破台城,陈后主才慌忙携宠妃张丽华、孔贵妃隐藏在景阳殿侧的枯井中。隋兵将他们吊上时,两位嫔妃脸上厚厚的胭脂沾满井上石栏,拭之不去,留下痕迹。人们遂名之“胭脂井”。胭脂井后湮没。后人为了记取教训,在法宝寺(今鸡鸣寺)侧再立胭脂井。宋曾巩写了“辱井铭”,王安石也曾赋诗:“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沉亦可羞。”
隋兵灭陈后,台城遭到严重破坏。中唐后,更逐渐荒芜衰败。晚唐时,诗人韦庄凭吊台城古迹,写出哀婉动人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六朝遗迹,台城已仅存一段古城雉,倒是伴随着那些帝王陵墓的石雕艺术品,仍不失当年的风采。在南京及附近地区,已查询到六朝陵墓十九座,其中帝陵三座,王侯墓十六座。在这些陵墓的神道两侧,排列着三列石雕艺术品——石兽、石柱和石碑。石兽既像麒麟,又似雄狮,称“辟邪”。它们躯体健壮,昂首挺胸,飞跃灵动。石柱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为顶端有一小型辟邪的圆盘柱盖,中为镌纹柱身,下为刻有两条蟠柱螭龙的柱础。整个石柱端庄凝重,挺拔秀美。石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首呈圆浑无棱角琬形,有双龙蟠绕,碑身刻碑文,碑座为巨龟。丰富多彩的六朝陵墓石雕群堪称我国中古时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江苏南京六朝陵墓石刻
赫赫先皇陵 凄凄中主墓
六朝以后,五代十国的后唐931年定都金陵。南唐在金陵修造不少建筑物,城周也扩大到二十五里。975年,南唐被北宋所灭。今牛首山分支祖堂山南麓,有两座南唐皇陵——钦陵和顺陵。
钦陵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和皇后宋氏的陵寝。李昪(888—943),原名徐知诰,五代杨吴大臣徐温的养子,937年夺取帝位,建立南唐,定都金陵。943年卒后葬此陵。
钦陵规模较大,装饰华丽,共分前、中、后三室。前、中室及各附的两个侧室为砖结构,后室和附的六个侧室为块石结构。墓门和三个主室仿木结构房屋式样建造,墙壁面上砌造出倚柱、阑额、梁、枋、斗拱等。后室放置青石棺床,石门两壁各雕一个踩云持剑的武士,室顶绘“天文图象”,东方为朱红太阳,西方为淡蓝明月,并有一百多颗大小星象;铺地石板上刻“地理图”,有山岭、河流等,象征皇帝“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顺陵是南唐中主李璟和皇后钟氏的合墓。李璟(916——961),李昪之子,为南唐第二位皇帝。当时,强大的后周已夺去南唐江北的土地,直接威胁金陵。昏庸软弱的李璟只得去帝号,向后周割地称臣,又于961年迁都南昌,同年六月卒。其子后主
李煜迎柩归葬金陵,并上表已灭周建宋的赵匡胤请复李璟帝号。在国势危急、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勉强仿前制建造了顺陵。顺陵全部用砖结构,没有石门,没有浮雕武士像等,比钦陵简陋得多。李璟皇帝做不好,诗词却作得好。他的词风格明快自然,长于抒情。“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都是他词中名句。
李璟死后,李煜继位。他词做得更好,却更不会作皇帝。975年,南唐为宋所灭。金陵城破之时,李煜还在埋头填词:“樱花落尽春去也……”他肉袒出降,受封为“违命侯”,迁居东京(今河南开封)。去国时,他作了首词:“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在北方,他常常怀念金陵,怀念故国宫苑,作了著名的《虞美人》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果,得罪了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指使弟弟赵廷美在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赐药酒将李毒死。李煜死后据说葬于洛阳北邙山。
朱元璋定都南京
从两宋到元,金陵先后改称江宁府、建康府、建康路、集庆路。元末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并把集庆改名应天府。他听取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进言,没有急于称王,先筹备建筑高大的城垣,自1366年起,历时二十一年乃成。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登上皇帝宝座,称明太祖,应天成为明朝京城。1420年,明太祖的儿子明成祖以北京为京城,把应天称作“南京”。在整个明代,它一直是两京之一。明时南京城,东面临近钟山西麓(燕雀湖填平作皇城),北面至玄武湖滨,西北直到长江边的狮子山,西南为南唐、宋、元以来秦淮河畔旧城址。全城周围共长67里,城内南北长达20里,东西长达11里,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一座都城。皇城在都城东面原燕雀湖(前湖)旧址上。当年,刘伯温等人勘定,燕雀湖位于钟山“龙头”之前,风水最好,宜以此地为宫址。朱元璋便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相传,填湖时曾把湖畔一位名叫田德满的老汉活活垫入湖底,以作“填得满”吉兆,后又封其为神。皇城作四方形,辟午门及东安、西安、北安数门,列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设乾清、坤宁诸宫等,雄伟崇宏,蔚为壮观。北京故宫即仿此布局。明亡后,毁于战火。
当年应天城共有十三个门,以聚宝、三山和通济三门最雄伟,其中又以聚宝门最壮丽。它呈长方形,南北长128米,宽118.5米,瓮城结构,有城门四道。引人注目的是,墙北面建有“藏军洞”二十七个,每洞能藏兵百余,共可藏兵三千多,故有“藏兵三千不见影”之说。藏军洞还可储存粮食、军械、擂石滚木等。相传,当年筑城时,因城下有水怪挖窟,城屡建屡倒。明太祖朱元璋听说金陵首富沈万三家里有个聚宝盆,以物投其内,立刻就满,便向沈万三借此盆:“尔家有盆,能聚宝,亦能聚土乎?”借来后,将盆埋在城基之下,南门果然建成。于是,称此城门为“聚宝门”。亦有说聚宝门事实上得名于门外的聚宝山(即雨花台)。现存的朱元璋明孝陵也是明朝一个巨大的工程。
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玩珠峰下独龙阜,为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王后的合葬陵墓。陵墓自洪武九年(1381)筹建,到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为其父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时二十五年。明孝陵相当宏伟,护墙长45里,纵横5里多,享殿庄严,楼阁壮丽,植松十万,并曾养鹿千头。鹿颈挂银牌,称“长生鹿”。护陵军曾达五千五百多人。
进孝陵大门——大金门,穿陵园路,便是碑亭。碑亭仅存四壁,俗称四方城,城内一大石龟驮着“圣德碑”。出碑亭,过大石桥,就进入“神道”。道两边依次排列石兽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有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神道北折,有石望柱二,后面便是四对石人(又称翁仲)。前两对是披甲执金吾的武将,后两对是朝冠捧玉笏的文臣。武将中有一个换过头的“石驸马”,传说,当年朱元璋的小公主来此游玩,戏闹时把手中花环抛到石将军头上。“石心石意”(实心实意)的石将军以为公主对自己有意思,夜里竟跑进宫里要迎娶小公主。朱元璋又急又气,连哄带骗把石将军劝回神道旁。第二天,朱元璋派人砍了这位石将军的头。朱元璋下葬时,别人才给石将军另装了一个脑袋。石人形象生动,神态肃穆,前人有“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之咏。
神道的终点,御碑亭再北,就是享殿,为清人重建。其内原有朱元璋巨幅画像,画中朱元璋长脸型,隆额骨,浓眉和双目吊竖,鼻子似蒜头,大耳垂到肩,嘴阔下巴长,脸黑满土斑,眼睛炯炯,胡须稀疏,既威严沉着,又丑陋凶狠。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十多幅朱元璋画像,雍容华贵的样子大不相同。人们传说,那幅画是一个曾经给朱元璋画过像的民间画家按其真容暗地里画出的。
陵的正寝大门入门处,有碑镌清康熙皇帝御笔“治隆唐宋”四字。康熙赞颂明的开国皇帝政绩超过唐太宗宋太祖。相传康熙六次南巡,五谒孝陵。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时,在陵前下马,不走正门、中道,从旁步行。路上不按清祭陵的方式行二跪八拜,而和祭禹陵一样行三跪九拜礼。至宝城前,则行三献大礼。祭毕,还严令地方官员严加保护,并赏赐了守陵的太监和陵户。这一切,使尾随观望的几万汉民感动流泪。
近现代,南京又先后成为太平天国(1853—1864)和民国的都城。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将其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将原来的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天王府周围10余里,宫垣九重,威严壮丽。1864年,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清兵攻陷天京,火烧天王府,“十年壮丽天王府,化做荒庄野鸽飞”。现仅存西花园。1911年辛亥革命后,其旧址又作了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和国民政府总统府。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的遗体于1929年6月1日安葬在南京钟山南麓宏伟的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