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鄂西之旅·神农架·莽莽神农藏瑰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煌煌荆楚吟·鄂西之旅·神农架·莽莽神农藏瑰宝

神农架是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房县、兴山、巴东、保康等县之间,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林业基地和自然保护区。这里地势一般在海拔千米以上,神农顶、大神农架等六座山峰高达3000多米,属大巴山山脉褶皱带,为造山运动所形成。这里有两千多种优良野生植物,一千多种中外稀有残余树种,有大片大片第三纪古老植物群落和现代植物群落。林间栖息着五百多种珍禽异兽,属国家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达二十多种。神农架以它那神奇的传说,神奇的景观,神奇的植物,神奇的草药,神奇的动物,还有那神奇的野人之谜,令无数科学家为之着迷,使众多旅游者心驰神往,不思归途。人们把它喻为大自然的标本库,一部墨绿色的天书,一幅保存完好的洪荒时代的风光画卷……

神农与神农架

相传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作粮食吃,哪些是治病的草药,谁也分不清。当时一位出生在湖北随州厉山的神农氏,为解除百姓的饥饿和疾病,带领一批臣农,来到了西北一座荒无人烟的巍巍大山脚下。只见高耸的山顶半截插在云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布满青苔。神农氏带领人们砍木杆,割藤条,靠山崖搭起了一层一层的架梯,整整搭了一年,共三百六十五层,才搭到山顶。他们攀架上顶,采百花,尝百草、分辨出麦、稻、谷、豆、高粱能充饥,尝出三百六十五种草能作药治病。于是,有了五谷,有了《神农本草》。神农尝完了百草,准备下山,可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发芽,年长日久,竟成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一群仙鹤飞来,把他接上天。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人们给这片浩瀚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原始风光与奇洞异穴

神农架原始风光如诗如画,奇异迷人。这里云山茫茫,烟树苍苍;奇花异草,争芳斗妍;瀑布挂彩,岩洞藏奇;珍禽异兽,出没其间。林区主要有十八景,各有风姿:“千年古杉”(小当阳)、“飞鸽展翅”(珙桐林)、“高山盆地”(大九湖)、“龙泉飞瀑”(龙洞子)、“天门云海”(天门垭)、“金燕戏洞”(燕子洞)、“石林峰剑”(南天门)、“犀牛望月”(月亮洞)、“腊梅傲雪”(红岩岭)、“阴峪大鲵”(阴峪河)、“盛夏冰宫”(冰冻山)、“洞天塔群”(山宝洞)、“仙女送郎”(送郎山)、“天桥飞渡”(天生桥)、“神农绝顶”(神农顶)、“石林云雨”(风景垭)、“梭罗雄姿”(三里荒)、“红坪画廊”(红坪)等。另外,还有被称为“神农第一景”的风景垭等。

神农架的奇洞异穴也极有特色。

先说冰洞。冰洞在冰洞山顶的独秀峰山,海拔2300米,位于山腰凹陷处的陡壁间。冰洞口高约10米,宽3米;洞体高约25米,宽8米,深35米。冰洞三边还有三个小洞,深不可测。

冰洞之奇,在于农历三到六月春回大地或赤日炎炎的时节,洞内却是冰冻世界。洞内地上是一座接一座、一层压一层的冰盘、冰柱、冰垛、冰盆;最多最怪的是冰伞和冰蘑菇,大的高达丈余,小的有拳头大。壁间遍缀冰旒、冰烛、冰坠。洞顶挂满冰柱、冰剑,长短粗细相间,结成层层冰帘。满洞寒光皎洁,妖娆夺目。而且不论季节,稍消即长,从不中断,天气愈热,洞内冰结愈剧。真可称得上是一座天然“水晶宫”。

冰洞为什么六月结冰呢?相传,当年神农氏遍尝百草时,由于天气炎热,药草常腐烂变质,他便将宝葫芦放在这里,药草放在里边,长期不腐。于是,此洞就成了冰洞。

其实这是因为三月以后到四月中,洞内的地温从冬天的和暖转凉,这时洞外海拔2400米的冰洞山,仍是天寒地冻时期,强大的冷气压袭进洞内,这时从冰洞山顶朝天池底石缝中渗进冰洞的水,受洞外袭进的冷空气的影响结成冰。到四月以后,由于漏斗盆地控制了洞外的气流,热空气回升,冷空气下沉,使盆腔内热气无法进入洞内,加上洞内原有强大的冰体影响着室内温度,冰仍然只结不化,或不结也不化。所以,到了六、七月,人们仍能看到满洞冰凌的奇异景象。

再说燕子洞。燕子洞在神农架海拔2400米的燕子垭右侧山壁间。洞口高约20米,前为大厅,可容千人;右为幽洞,前直后曲,渐狭渐暗;左为天洞,斜穿壁,透射阳光;后为里洞,深不可测。一年四季,洞内短嘴金丝燕无数,多得随手就能抓到。洞顶岩壁上燕巢成千上万,密密麻麻,通常是五、六十个群集在一起,一个紧挨一个,十分雅致,构成一幅生动的生物图案。这种燕窝和海上金丝燕所产的“燕窝”无大差别,也是胶质体、透明色,是很好的补药。

燕子洞的燕子比爱在人家中衔泥做窝的“梁上燕”要小,嘴很短,毛为麻褐色,羽丝细绒,因此叫“短嘴金丝燕”,是远古时代生活在海洋里的金丝燕的变种或亚种。远古时代,神农架被浸泡在海域中,这种燕子随着海水退去,山脉上升而留在了这里。

还有官封鱼洞。神农架的鱼洞很多,有鲫鱼洞、无鳞鱼洞等。官封鱼洞在官封河的上游。洞口约0.8平方米,比河床高1米。此洞专产钱鱼,鳞片形似古铜钱,头小,肉肥嫩,味鲜美,一般每条重1斤左右,大的达5斤多。每年春季,春雨过后,河水暴涨,水流湍急,洞里的鱼群便奇迹般随泉涌出。当地农民只需用简单工具,就可收获上千上万斤鲜钱鱼。

关于钱鱼,还有个神奇的传说。有个财主发现了暗河的入口,在两条鲤鱼上挂上刻有其姓名、地址的金牌,放入暗河,后找来姓钱的两兄弟,逼他们顺水流方向去找出水口,取回金牌。兄弟俩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出水口,并从成千上万条鲤鱼中找到挂金牌的鲤鱼。这时,老二顿起歹心,砸死哥哥,独占金牌。正好县太爷路过此地,梦见钱老大告状。县太爷便命人将钱老二塞入洞内喂鱼。从此,这个洞不再出鲤鱼,出的都是人们喜爱的“钱鱼”。

为什么又叫“官封鱼洞”呢?相传很久以前,当地群众发现了这个鱼洞,纷纷赶来捕捞。不料被东西两山上的山霸知道了,都想据为己有,为此发生集团械斗。官府出面干涉,用一口大石磨堵住洞口,打上官印。这就是“官封”二字的来历。

官封鱼洞外接溪涧,内通暗河。入冬时鱼群入洞取暖过冬,到来年春天,洞内的水相对转冷,鱼群便游聚洞口。待洞中水量增多,外溢水量增大时,随着春雷滚动,鱼群迫不及待地涌出洞口,回到河中,由此形成“春雷动,钱鱼翻”的奇观。

据不完全统计,神农架的奇洞异穴约有一百多处。洞洞稀奇古怪,如青蛙洞、蛇洞、老龙洞、金洞、银洞、玉洞、风洞、雷洞,不胜枚举。特别有趣的是从小当阳向下走,有一潮水洞,每日早、中、晚涌潮三次,每次涨潮半小时。这潮水是怎样形成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神奇植物与名贵草药

神农架属大巴山余脉的延伸部分,处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区。海拔最高3105米,最低420米,平均1700米左右。气温依地势高低而异。低山河谷地区年平均为13.8℃,低山向中山过渡区为12.2℃,中山向亚高山过渡区为7.4℃。最热的7月,海拔2200米与2800米的地区,平均气温为24℃和18℃。这里年降水量一般为790—1500毫米。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神农架成为我国一座天然的亚热带植物园,人称“绿色的宝库”。

在这绿色宝库中,除了一般常见树种外,还有称为古老孑遗树种、属于世界稀少或我国特有的植物,如珙桐、冷杉、香果树、铁坚杉、水杉、水青、鹅掌楸、领春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

在神农架千家坪生长着人称中国鸽子树的大珙桐,这是一种世界罕见的珍贵植物。早在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珙桐尚分布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到了第四纪冰川期,珙桐等植物经受不了寒冷的袭击,相继灭绝了,只有我国部分地区因受冰川侵袭较弱,才幸存下来,繁衍至今,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树种。

珙桐树干一般高达15至20米,叶子似桑叶,边缘有尖齿。春末夏初,是珙桐花盛开的季节。枝条上成双成对的乳白色苞叶,里面托着圆珠形的花团,苞叶似鸽子的双翅,花团像鸽头,风吹花舞,宛若白鸽翩翩欲飞。因此,欧美学者送给它一个雅号:“中国鸽子树”。

关于珙桐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一说王昭君出塞后,每天清晨向南祝祷,以表思乡之情。后来,昭君写了一封信,让从故乡来的一群白鸽捎回。鸽子们一路搏风斗雨,穿云钻雾,日夜兼程,飞到离家乡不远的神农架山中,再也飞不动了,便停在珙桐树上,就在落枝的一瞬间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纯洁的鸽子花。又说,古代一皇帝,有独生女儿名白鸽,貌若天仙,才华过人。一日皇帝带白鸽公主出游到一个村庄。白鸽公主偶遇村中一个眉目清秀、仪表非凡,名叫珙桐的小伙子,一见钟情,遂瞒着父亲将碧玉簪掰成两截,一截掷给珙桐,作为终身誓约。皇帝得知后,派人杀了珙桐。公主听到噩耗,连夜淡装素裹跑到珙桐遇害的地方,抚尸痛哭,泪飞如雨。珙桐的尸体忽然化为小苗,形同半截碧玉簪,转眼间长成大树。白鸽公主伸展双臂扑向树冠,顷刻变成无数白鸽似的花朵挂满枝头。

神农架南部和中部海拔600至1400米的山坡上,生长着茂密的常绿大乔木——铁坚杉。铁坚杉系我国特有的松科杉属植物,树干高大挺直,一般都在40米左右。在小当阳后山坡上有株号称“神农老树”的铁坚杉,粗壮嵯峨,魁梧惊人。据考证,此树年龄估计在九百年左右,历经宋、明、清各朝。它高达46米,胸径2.38米,胸围7.5米,六人也难合抱,树干积材80多立方米。传说古代山民为求福免灾,曾在大树根基部位被雷击伤处,修凿了一座树庙,置神农像供奉,过往行人无不顶礼膜拜。后来,大树年复一年增粗,不仅树基根部伤口愈合,而且竟把神像包进树身。又说古时有位姓康的山霸,听风水先生讲,此树是采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长成,若用它作棺椁,尸体不朽。山霸即欲砍伐。当地山民得知消息,将铁针打入树身,使山霸无法下斧、拉锯,才使这棵老树保存下来。

如今,这棵铁坚杉历经千载风霜,干似青铜,叩之铮铮作响;树身遍缀苔痕,有如斑驳锈衣,更显其古朴沧桑,威风凛凛。人说在月白风清之夜,虔诚者抱树贴耳细听,可听见树内有娓娓絮语之声,如泣如诉,如丝如缕……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都记载着神农架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据专家们统计,这里至少有一千二百多种中药材,大宗的有黄莲、当归、党参、杜仲、黄柏、柴胡、黄芪等,名贵的有田七、天麻、贝母、灵芝、八角莲等;抗癌药物则有三尖杉、天花粉、半边莲等。还有些特别名贵的草药,生于偏僻、险峻的地方,难以采集,或稀少难找,更难以栽培。它们大多有着生动美丽的名字,如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枝笔、七叶一枝花等,且都伴有动人的传说。

头顶一颗珠,学名叫延龄草,生长在2000多米的高山。尺把高的独杆上,长有三片桃形绿叶。夏天,顶端开一朵黄灿灿的小花;秋天,结出一颗豌豆大的深红色果实,叫作天珠。故人称它是“夏开一支花,秋结一颗珠”。它的块根叫地珠。其根茎及根、果实均可作药,具有镇静安神、活血止痛、消肿、除风湿之功效。传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交界处,各有一对夫妇相亲相爱,生活得很幸福。后来三国战乱不止,三个丈夫战死沙场。三位寡妇悲痛万分,各带了一撮家乡黄土外出逃难。在神农架的深山里,她们碰到一起,各叙战乱之苦,结为姊妹。她们盼望天下太平,好早日回去,可三国征战不止。于是,她们每天手捧黄土,对天祷告。她们的哭声终于感动了风、雨二神,洒下和风细雨,三人沐浴着和风细雨,在黄土上变成了三叶草,泪水结成了天珠。

江边一碗水,生长在神农架的黄宝坪、红河、马家屋场、小神农架等地。它独茎圆叶,形像小碗,叶中常聚满雨水、露水;开淡黄色小花。这种草药有散淤活血、止痛、止血的功能。传说神农采药时,从岩上摔到沟旁。待苏醒过来,口渴得要命,疼痛难忍。他发现沟边长着几棵荷叶般的草,爬过去一看,里面盛满清亮的露水。他捧着叶儿一气喝个干净,顿觉精神大振,又尝此草,伤口立刻痊愈。于是神农就给它取名为“江边一碗水”。

文王一枝笔,学名筒鞘蛇菰,别名借母怀胎、观音莲。它寄生在神农架阴峪河海拔2000米左右山坡林荫下的树根上。因为长得像枝笔头朝上的毛笔,因此有了这个生动的名字。那么为何冠以“文王”之名呢?传说周文王访贤,请姜子牙辅佐他。姜子牙向文王要了支笔,写下“八百载垂长久”六个大字,就是保周朝有八百年江山的意思。文王把它传给后人,让他们爱贤、敬贤。传到昭王手中后,他不施仁政,取道神农架攻打楚国。在山中受阻时,把这支笔失落在神农架。笔落草中,就生成了草药。这种药有治心跳、心慌的功能。

七叶一枝花,为百合科植物,别名很多:蚤休、白蚤休、灯台七、铁灯台等;在神农架又叫海螺七。茎顶叶片一般为七片,其上单生一株绿色小花,故名之。这种药具有清热解毒、止痛、解疼之功效,可用于腮腺炎、扁桃腺炎、咽喉肿痛、中耳炎等病症。为什么它又叫“海螺七”呢?相传,神农架由海洋变为陆地时,有只海螺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打算追求人间的幸福。退水时留下的一条毒蛇居心不良,追上去缠住姑娘不放。后来海螺姑娘用螺尖刺死毒蛇,自己也中毒身亡。二者就长成了一棵“海螺七”。

珍稀动物与“野人”之谜

神农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了各种珍禽异兽栖息繁衍的好场所。早在寒冷的第四纪冰川期,神农架就成为世界动物的天然避难所,多种动物向此云集。至今这里仍栖息着大批寒武纪留下的珍贵动物。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野生动物达五百七十多种,其中受到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有金丝猴、苏门羚、云豹、毛冠鹿、驴头狼、短嘴金丝燕、小灵猫、神农鼯鼠、大鲵、褐尾鸡、锦鸡等二十多种。

在海拔1500至3000米的大小神农架,活跃着成群结队的金丝猴。大的五六百只一群,小的二三只一群。金丝猴是世界珍贵稀有动物之一,同大熊猫一样,只产于我国。金丝猴绝大多数是金黄色,也有少数灰色。《唐本草》描绘它们的形象是:“体不过三尺,而尾长过头,鼻孔向天,雨则挂木上,以尾塞鼻孔。”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描绘过神农架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小者为狖为蜼……居树上,状如猿,白面黑颊,多髯而毛彩斑斓,尾长于身,其末有跂,……喜群行。”金丝猴性情顽皮,十分逗人喜爱。据报载,神农架鸭子口曾出现过数千金丝猴云集嬉戏的奇观。当时,和风细雨,约两千只金丝猴悠然自得地穿过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闯荡到公路边。老老少少金丝猴迎风冒雨,自由狂欢,尽情地飞跃、嬉戏、喧闹。有的从树上跳到树下,有的飞身上树,还有三三五五齐身飞跃两树之间,直把方圆2平方公里的翠林点缀得五彩斑斓。观者无不惊异,称之为世界奇观。

在神农架阴峪河,人们常听到“娃娃”的哭叫声,有时少许,有时哭成一片。这种声音并非发自娃娃,而是发自一种似鱼非鱼的动物——大鲵。因其叫声很像娃娃啼哭,山里人都叫它“娃娃鱼”。娃娃鱼是一种从水中生活的鱼类演化到陆栖爬行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它能在水中生活,但无鱼腮,却有四条短而肥壮的腿。它的脚很像婴儿的脚,有肥肥的脚掌和短短的脚趾。头宽扁圆,小眼睛,身体扁平,皮肤棕褐色且光滑,背部有深色黑斑。其形怪模怪样,别有一番情趣。它的肉肥嫩鲜美,营养丰富。它的胃、皮以及胆液是滋阴健身的上等补药。

最令人奇怪的是,神农架有许多白色的动物,如白熊、白鹿、白麂、白麅、白松鼠、白雕、白獐、白苏门羚、白金丝猴、白麝、白狼等,在神农架九冲等地还发现了白蛇。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神话剧《白蛇传》,今天终于在神农架找到了实物佐证。神农架有如此多种白色动物,真是奇而又奇。这些白色动物,到底是由于动物变异产生的,还是一种新的动物,目前还是一个谜。拿白熊来说,人们只知道北冰洋有白熊,可是神农架不仅有白熊,而且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群体。前几年捕获的两只小白熊的父亲和母亲,也是白色的,而不是黑熊或棕熊,就是实证。由此看来,神农架的白熊,很有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种群。现在神农白熊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野人,被视为现代人与古猿联结的某种中介,也是达尔文所谓人类进化的“缺环”,一直为全世界所瞩目,被称为当今世界之谜。

自1920年以来,从神农架传来目击“野人”的报告已达近三百起,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极大兴趣和高度注意。

1976年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神农架林区五位同志,从外地开完会返回林区。车至椿树垭蜿蜒的公路上,时间已近傍晚,但还能看到外界的东西。当车从一个急转弯转过来时,突然发现前面有个身高2米多、满身棕色毛的“动物”向车子直立走来。司机打开车灯,几个人看清这个东西,脸似人,大腿粗,小腿细,无尾巴。他们判定是野人,就下车分两路包抄。在离野人不远处,有人将石头砸在野人的屁股上。野人惊醒过来,很快地跑了。

1980年11月14日,红花朵林场工人廖青桂在黄膳沟挖药挖累了,便躺下休息。朦胧中听到“呜”“呜”的叫声,起来一看,是一个身高6尺多的红毛野人。远处也有尖脆的声音,在“呜”“呜”地叫,可能是小野人。他吓得连滚带爬地往工棚里跑。第二天,附近伐木组的李守信,也在此地不远看到一个红毛野人。一个月后,上面派人来调查,这时已下了一场大雪,现场虽未发现野人,但发现一行大脚印,走向前面的竹丛和灌木里。

我国曾于1977、1979、1980年先后三次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调查到目击野人者三百人,发现野人脚印约两千个,发现野人毛发十余种,达上千根,并发现野人粪便和野人修筑的窝,见到野人在百米开外奔跑。野人“毛发”经华东师大生物系电镜室用三万倍电子显微镜鉴定,发现它与黑猩猩等类人猿有较大差别,在形态特征上接近人类。野人的睡窝用竹子、树枝编成,显示出较高的智慧。人类学家周国兴认为,野人很可能是古代巨猿的后代。刘民壮认为,它可能是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科系统上的旁支,正处在人类系统的边缘上。还有些同志认为,野人也不排除猩猩的可能性。当地群众传说野人红毛,分散活动,很像是猩猩。

关于神农架“野人”,古书早有记载。清朝杨廷烈在《房县志》中说,“房山高险幽远,石洞如房,多毛人,长丈余,遍体生毛,时出啮人鸡犬,拒者必遭攫搏。以枪炮击之不能伤”。大概由于“野人”智力较高,加上清代枪炮性能较差,瞄不太准确,因此不易伤着它。而且,在汉代壁画中也可以找到类似野人的图形。当然,也有人对神农架野人的存在持否定意见。动物学家谭邦杰认为,野人的传说是虚幻的,因为迄今为止,并没有人能出示野人的照片或标本。他认为,既然有目击野人的报道,那么总应有野人的尸体遗骸,但至今却一无发现。野人传续至今,一定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现在看到的多为单个活动,没有种群不可能延续。

神农架到底有没有野人?这真是一个谜。

卞和得璧与苍茫史诗

在神农架海拔3000米高处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有三个长岩体,为贮存月光岩和其它花石类宝石的母岩。八十年代末,经地质科学家考察,这里确实蕴藏着稀有的月光岩。

月光石为稀有矿物。其分子在钙长晶格中,成细胞囊体,呈定向排列,因此在阳光照射下,从不同方位观察,便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种变彩特征,恰与史书中对和氏璧的记载相吻合。据史籍记载,和氏璧是一种特殊的美玉,它不仅光彩照人,而且正视为白,侧视为碧,色混青绿而玄。故为天下之宝,世人珍爱。在中国古代曾传世一千一百多年,其间,它演义出许多神奇的故事,并引起后人的不断研究、发掘。

《荀子·大略》一书最早记载:“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韩非子·和氏》中记叙得更为详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玉工鉴定后说是顽石,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又献武王,武王以同样罪名砍掉右脚。至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璞玉在荆山脚下痛哭,三天三夜,直哭得泪干泣血。文王听说后派人询问为何如此痛哭。卞和回答:“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悲也。”再献文王,文王令工匠认真琢磨璞玉,果得稀世宝玉,遂取名和氏璧。于是,就有了流传千古的典故“抱璞刖足”。

后来,和氏璧由楚国传入赵国。秦昭王为得此璧,曾假以十五城池换璧,由此而产生了著名的赵使臣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和氏璧后来终为秦有,并成为传国之玺,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十国,而毁于石敬塘之乱(936)。和氏璧究竟属于何种玉石,可能产于何地,终成未解之谜。

《后汉书》、《太平寰宇记》等史书说和氏璧出自荆山、景山。现湖北南漳县荆山麓有“抱璞岩”,相传卞和在此得璞玉。现代地质学家章鸿剑则认为,和氏璧可能为月光石,出自湖北南漳、竹山一带基性岩或花岗岩中。但均未得到证实。八十年代末,湖北地质科学家郝用威花费三十多年心血,深入神农架地区考察、探索,终于在板仓一带发现了月光石。由此断定这里即是当年卞和得璧之处。

神农架不仅保存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数美丽的传说,而且在这里还发现了汉族民间史诗——《黑暗传》。

在神农架林区,有一些饱经沧桑的老歌手,他们以粗犷雄浑的歌声,传唱着“四游八传”等长篇歌本。这种歌唱主要用于孝事。其时,歌师们打着丧鼓,边唱边跳,常常一唱就是几天几夜。《黑暗传》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莽莽神农藏瑰宝》古诗句出处:久闻歌师有学问,/能知地理与天文,/今要与你论古今。/什么是黑暗与混沌,/什么时盘古来出身,/盘古拿的什么开天斧,/日月又怎么上天庭?/歌师如果知得这根古,/今在鼓上拜师尊。/……说的是远古那根痕,/无天无地又无日月星,/一片黑暗和混沌,/天地茫茫无一人。/乾坤暗暗如鸡蛋,/迷迷蒙蒙几千层。/盘古生在混沌内,/无父无母自长成。/……这悲壮苍凉的歌声,加之时断时续的锣鼓,回荡在神农架静寂的山野,揭开了汉民族远古生活的奥秘。其中关于神农皇帝的歌唱,与《史记》、《帝王世纪》等古籍中的记述大体一致,显然非当地歌师随意编成,而是原有所本。而且昆仑形象不仅突出,且含义用法同《山海经》、《楚辞》中昆仑形象一脉相承,全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黑暗传》以其放纵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探索精神构成史诗性的问答,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一直唱到各朝代的兴衰,它包容了汉族最著名的众神话,又融汇了当地民间流行的传说,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其价值与魅力不可估量。经胡崇峻搜集整理,已发表的《黑暗传》达三千多行。当地农民还藏有不同版本的完整手抄本和残本,篇幅长达一两万行。

民间史诗《黑暗传》的发现、整理,不仅对研究中国文化史、印证补充中国神话资料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更正了中外学术界认为中国汉族缺乏史诗的论断。为此,我们更应该感谢神农架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它留给后人多少无价之宝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