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齐鲁月·曲阜之旅·孔庙·朗朗明月清辉万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朗朗齐鲁月·曲阜之旅·孔庙·朗朗明月清辉万限

孔庙是由孔子故宅改建的。因此,这里的一草一木无不沐浴过当年那轮朗朗明月的清辉。

先师手植桧

大成门内石陛东侧有“先师手植桧”。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说:“曲阜县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传说当年孔子亲手栽下三株桧树。几经荣枯,如今仅存一株雍正年间复生的再生桧,树高10米,挺拔耸立。清人李澄写诗赞曰:“老桧依稀记手植,风霜剥蚀苔藓皮。旋纹屈蟠金铁骨,苍鳞怒茁虬龙枝。”过去,先师手植桧被视为孔子思想的象征,并同孔氏子孙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头”的说法;统治者更将此桧同社会的兴衰联系起来,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诗云:“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这桧树死死生生,饱尽沧桑,难怪要被人们神化了。

沿大成殿回廊向后是寝殿,为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亓官氏,宋国人,十九岁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与孔子一起被祭祀。后代统治者对孔子极尽崇拜,亓官氏也跟着享尽殊荣。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追封她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1332)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1529)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寝殿后是孔庙最后的第九进庭院,中有明代修建的圣迹殿。此殿以内藏一百二十幅圣迹图而得名。圣迹图以石刻连环画的形式记载了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殿中收藏的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和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孔子像以及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大哉孔子赞”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品。“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孔庙作为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宝藏纷呈,真令人目不暇接。

孔子生前宅

承圣门内的孔庙东路,原为孔子故宅,后世以此主祭孔子上五代祖先。进入承圣门,第一进院的五间正殿名诗礼堂。相传这里是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地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正在家院内独立沉思,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从他身边经过。孔子便喊住他问:“学诗乎?”孔鲤老实地回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过了一段时候,孔鲤小心翼翼地从院中走过,又被孔子叫住了。孔子问:“学礼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孔子教子学诗学礼一事后来传为美谈,孔子的后代视为“祖训”,从此恪守“诗礼传家”。孔子五十三代孙孔治,为“不忘过庭之教”,乃“作堂私第,名以诗礼”。明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扩建原来的庭堂,形成如今的规模。

诗礼堂前身是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间茅屋。前479年,孔子病逝,鲁哀公伤心地叹道:“旻天不吊,不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哀公还亲作诔文,并在第二年下令将三间茅庐命名为寿堂,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前126年,司马迁“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在孔子故宅,他看到寿堂内陈设如故,众儒生在堂前讲习礼仪,四时不断时感慨不已,认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孔子世家》,用为王侯作传的“世家”体为孔子立传,足见他对孔子的崇敬。

寿堂改建为诗礼堂后,成了专给赴曲阜祭孔的帝王讲经和祭孔前演习礼乐的专用场所。清初孔尚任曾在此为康熙帝讲经。乾隆对这块千年圣地赞叹不绝,先后八次瞻仰诗礼堂,留下诸多碑石墨迹。

诗礼堂前庭院中有唐槐和宋银杏,历经千载,依然枝繁叶茂,遒劲挺拔。宋银杏至今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与诗礼堂相映生辉。诗礼堂后有一水井,传为孔子生前饮水井,水“既清且渫”,被称为“圣水”,乾隆祭孔时曾勺水拜师尊,说:“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乎宣圣,实我之师。”今井西凉亭内立有乾隆“饮水拜师”的“故宅井赞”碑。井周雕花石栏及栏内“孔子故宅井”石碑均为明代修建,其中东南角栏柱系用“响石”雕制,以掌击之,发出磬鸣之音。据说这金石丝竹之声与孔子的著述有关。

山东曲阜孔庙祭孔场面



鲁壁金丝堂

诗礼堂后故井东面,有一堵断墙,约3米高、15米长,形同照壁,这就是有名的“鲁壁”。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焚书坑儒,反对孔子。当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的朋友陈余跑来告诉他说秦始皇将巡行山东,孔鲋有许多祖传书籍,又是孔子后代,十分危险,要赶紧想办法。孔鲋听后就连夜跟弟子襄把家里收藏的古籍藏进祖堂的夹皮墙,自己离开家乡,隐居到嵩山教书。陈胜起兵反秦,陈余便推荐孔鲋加入起义军。孔鲋博学多才,很有政治见解,因此颇受陈胜器重,被尊为博士、太傅,他在军营中过了六年,因病去世。汉代鲁恭王为扩修宫殿,要拆除孔家祖堂,拆到这面墙时,忽然听到里面有丝竹之声,打开墙壁便发现了许多书。书是写在竹片上,用丝绳穿起来的,碰撞时发出响声。这批古书包括《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用蝌蚪文写成,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汉隶文经书,故称为“孔壁古文”或“古文经书”。被秦始皇几乎烧绝的诗书、六经等得以保存,此壁功莫大焉,因此恭王独将这面墙保留下来,世称鲁壁或恭王壁。为纪念孔鲋藏书,金代曾将孔子故宅的寿堂改名为“金丝堂”,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将金丝堂迁往孔庙西路,在原址上建起诗礼堂;后来又特意修建了一面墙作为象征性遗址。

鲁壁藏书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人们由此传说孔府之书皆有灵性。故井旁的响石栏杆据称就是用以闻丝竹之声、发思古之幽情而设。宋人王禹偁在《鲁壁铭并序》中说:“文籍不可以久废;亦受之以兴,……其废也,赖斯壁而藏之,其斯壁而发之。”宋代孔道辅《阙里夫子庙》一诗也说:“秦火自焚宁害圣,金丝堂壁閟家书。典坟启发皆天意,非谓共王好治居。”文化复兴,功归鲁壁,实不为过,正如乾隆诗云:“经天纬地存千古,岂系恭王坏宅时?”

鲁壁后甬道尽头是崇圣祠。清雍正元年(1723)追封孔子上五世祖为王爵,并建该祠祭祀。祠内原供孔子五世祖肇圣王木金父、高祖裕圣王祁父、曾祖诒圣王防叔、祖父昌盛王伯夏、父启圣王叔梁纥,并供颜回父颜无繇、曾参父曾点、孔伋父孔鲤、孟子父孟孙激为四配。祠后是孔子后代私祭孔子夫妇、孔伋夫妇、孔鲤夫妇的家祠。

天遣奎星下

孔庙西路启圣门内的启圣殿,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孔子父亲叔梁纥本是鲁国陬邑的大夫,在一次战争中,敌方突将城门放下,企图围杀入城兵士,恰巧叔梁纥在门下,举双臂托住城门。可见其膂力之大。叔梁纥先娶鲁国施氏为妻,生九女,无子。后休施氏,与妾生一男儿,名孟皮,但因腿脚有疾,不能顶门立户。于是叔梁纥娶颜家三女儿征在为妻。这时叔梁纥已是六旬老翁,征在尚是年轻貌美的少女,所以《史记》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即不符合礼,纥与征在这样年龄悬殊的老夫少妻,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婚后纥与征在同祷于尼山,求赐贵子,后果然生孔子,取名为丘,字仲尼。

几千年来在曲阜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子生于尼山的传说。如说有一次叔梁纥夫妇去尼山祈祷,下山途中忽听天空鼓乐齐鸣,飞来一只麒麟,口衔玉帛,上书“天遣奎星下凡,以振周朝”。接着,颜氏就生下了孔子。还说孔子出生时,大雾溟濛,凝露为雨,瞬时而止,其后异香袭人,沁人心脾;又有仙翁乘云而降,口呼“天生圣人,奏乐!”于是天空中传来和乐齐鸣,孔子便在这悦耳的乐声中降临人世。

不过,相传孔子刚出生时却是相貌丑陋,头顶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而且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故称七露。颜氏以为是怪物,将他弃于山洞之中,这时来了一只老虎为他哺乳;暑天,山洞里闷热异常,又飞来一只老鹰用翅膀为他打扇,后来颜氏才将他抱走,所以这一带有“凤生虎养鹰打扇”的说法。至今尼山还有那个山洞,人们称为“夫子洞”,又名“坤灵洞”。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将孔子抚养至二十四岁时也故去。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颜氏为“鲁国太夫人”;元至顺元年加封纥为“启圣王”,颜氏为“启圣王太夫人”,各设专祠祭祀。

柱有金石声

在大成殿的前檐下,距雕龙柱不远处,有一对叩之即响,音若金声,质似玉振的石雕莲花柱。从表面看,这两根汉白玉栏杆与其它五十多根没有任何区别,为何能发出如悦耳的琴声一样的声响呢?当地人解释说,这是孔子感化的。孔子是个天才的音乐家,他“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在杏坛教弟子弹奏古琴,至今余音犹存,不绝于耳。也有人说,这对莲花柱顶端曾被乾隆皇帝的龙指摸过。当年乾隆见到大成殿前的十根龙柱,被那举世无双的石雕艺术惊呆了。震惊之余,他转过身来,用手敲了一下雕龙柱前的那两个莲花石柱,感叹道:“至圣之道参天地,立人极,为万世师表,于天地终无极。”言下之意,是说唯孔子有资格享受此般殊荣。不料,乾隆这一敲,莲花柱顶端发出了优美的金石之声,由此方有这对绝妙的音响石。

孔庙乌鸦的传说更古老动人。相传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里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古籍的事业,余暇常带弟子到城外郊游,并特别喜欢站在尼山顶上观看五川汇流,感慨“逝者如斯夫”。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尼山上遇到兵匪,展开殊死搏斗,在孔子险遇伤害之时,天空中突然飞来无数乌鸦,连啄带抓,赶走了兵匪。后来,乌鸦天天跟随孔子出游,为孔子护驾朝出暮归。孔子死后它们依然在孔庙为孔子护灵。至今,每天黄昏,鼓楼的暮鼓敲过,先有三五只乌鸦从远处飞来,绕孔庙盘旋一周后,发出“哇哇哇”的叫声,似在召唤同伴,于是,成百上千的乌鸦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孔庙上空,黑压压地落满古树枝头;第二天清晨,当钟楼上的晨钟敲响,大群乌鸦又从孔庙腾空而起,噪鸣着盘旋几周后,成群结队地各奔东西了。这偌大乌鸦群,天天夜宿孔庙,却无丝毫粪便污染,确实令人称奇。孔庙这些早出晚归的乌鸦,已成为一大奇观,当地人说,这是孔子的三千乌鸦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