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湘西之旅·玉皇洞·石窟“神曲”
在崇山僻地的湘西澧水河畔有一座石窟艺术宝库,这就是玉皇洞石窟。它位于麻峰山南麓的悬崖峭壁上,距离大庸县城约15里。
玉皇洞石窟开凿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岩洞为岩溶发育自然形成,造像多利用溶洞的岩石雕刻,线条流畅,神态逼真。现存主要石窟有“因果”、“土地”、“魁星”、“文昌”、“龙虎”、“孔圣”、“狮子”、“玉皇”等八处。现已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围绕麻峰山,还有“玉金”、“化寒”、“桃桂”、“风泉”、“岳武穆”等多处石窟。石窟内的造像多以佛教为主要内容。其风格多受汉藏文化影响。
按山崖开凿的高低顺序,玉皇洞石窟分为“天堂”、“人间”、“地狱”三层,每层距离高度为100米左右。洞内的雕塑,大的高达5米,小的不足1米,多为帝王、圣贤、仙佛、妖魔及飞禽走兽,分别反映出天堂、人间、地府的不同生活场景,上下衔接,浑然一体,极富神话色彩。
麻峰山坐西朝东,山形如月似斧,又名月斧山。来到麻峰山下,穿过树林,走上山路,便可看见在高高的悬崖上刻有“因果洞”三个正楷大字,每字约2米见方。“因果洞”就是“地狱”,又名“阎王洞”。洞口在陡峭的山崖下,高约5米,宽约7米,呈椭圆形。横额题匾“今未善恶”四个大字,两侧刻有对联。走进洞内,里面宽敞明亮,可容纳几百人。洞顶钟乳累累下垂,疏密相间;洞底石笋比比皆是,参差错落。两侧峭壁上,相对立着两个巨型雕塑,一侧是“人身牛头像”,一侧是“人身马面像”,酷似阎王殿前凶神恶煞的打手。洞中央则是地府的统治者阎王的雕像。头戴乌纱帽,身着长蟒袍,手执生死簿,竖眉怒目,威风凛凛。
从“因果洞”出来,沿着陡峭的山路蜿蜒而上,便来到石窟的中间一层。这一层共有“土地”、“魁星”、“文昌”、“龙虎”、“孔圣”、“狮子”六处石窟,带有浓郁的湘西少数民族色彩。洞内造像多随崖壁高矮而变换倾斜度,达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土地洞”又被土家人称为“观音洞”。“观音娘娘”就是土家人供奉的“土地神”,据说她能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成。洞内的观音塑像,楚楚动人。岩壁上有诗云:“观世分明无海狱,慈云终古覆岩阿;千寻石佛南名寺,儿女烧香输此多。”
从“土地洞”向右进入“魁星洞”,便可看见石窟主建者李景开所写的“洞放青云”四个大字。洞内的“魁星神”高4米,脚踩鳌鱼,手握毫笔,神情自如,似欲腾空而去。“魁星洞”又叫“毫笔洞”,从前考取功名的湘西文人墨客都要来此朝拜,并喝上三口从鳌鱼背上流下来的清泉水。山泉的洞眼与鳌背的位置和谐、默契,泉水从鳌背流下,或嘈嘈,或切切,颇有一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味道。这是古代雕刻匠师巧妙利用自然而成就的杰作。
“文昌洞”又名“墨池洞”。岩壁上多刻有诗词、对联。洞壁两边立着“文光”、“赤胆”二菩萨,洞内深处是“山神爷”。“山神爷”的膝盖上铺有土家族的土花铺盖,这一装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龙虎洞”又名“穿眼洞”,洞高10余米,长约20米,入洞口的岩石恰似龙门,出洞口的岩石好像虎口,人们传说龙虎曾在此洞争斗过。有联曰:“虎啸风生摇遍地;龙行雨下润中天。”洞内雕刻有“父官武将”的人物造像,神态各异,维妙维肖。此外,洞内还有“巍巍荡荡”等大字横额以及草书诗词。
在“狮子洞”里,有一座长5米、高2米的石狮塑像。雄狮昂首迈步,摇头摆尾,活灵活现。这座雕塑运用了阳凿阴刻以及雕塑结合的手法,线条流畅,明暗对比强烈。传说雕塑完工之后,狮子活了。它下山到阳角泉喝水,泉水就干枯;在阳角泉洗澡,泉水就混浊上涨。它还经常吃庄稼。有一次被巡天神遇见,将它捉回洞中,由山神看守,并用铜钉将它的耳朵钉在石壁上。也有传说讲是“观音娘娘”率“龙虎洞”的“四大金刚”降服了毁坏庄稼的雄狮,把它变成了石狮子。
“狮子洞”的另一个石台上,雕塑有李景开的坐像。坐像上方石壁上,凿有“不亦乐乎”四字横匾,两侧有对联:“化育崭岩作屋,寒凉旭日为炉”。据《永定县志》记载,李端五,字景开,性格怪癖而达观,家颇殷富,以守钱为耻,曾居于麻峰山,以洞壑为石室,自号“九洞主人”。
从中层出来,再沿石阶曲折而上,就到了“天堂”,即“玉皇洞”。玉皇大帝头戴金冠,身穿龙袍,手持乾坤带,威风凛凛,端坐天堂。他头顶上“昔察乾坤”四字辉煌耀目,遒劲有力,两侧的玉女、金童眉目清秀,体态窈窕,服饰华丽。有联曰:“玉女抱定撑天印,金童月剑定乾坤”。洞壁四周刻满树石、山水、花卉、云海,使“天堂”更加富丽堂皇。洞外的阳光透过缝隙洒入洞内,斑斑驳驳,若明若暗,洞内仙气四溢,虚无缥缈,真如置身“天堂”一般。
游览玉皇洞石窟,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世界。这里描写的虽然是传说故事,却富有浓厚的人间生活气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曾写有著名的《神曲》,而“玉皇洞”正似一部“石窟神曲”,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也为研究古代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