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杜甫草堂·历代名人与草堂
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为好友。乾元二年(759),高适被贬为彭州刺史。时逢杜甫流徙到蓉,高适立即寄诗问讯并赠送粮食。次年,年届六十的高适改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俗称“人日”),高适写下了晚年最动人的一篇诗作《人日寄杜二拾遗》,以表达对比他小十岁的杜甫的深切怀念:“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今年人日定相忆,明年人日知何方?”杜甫接到此诗,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事隔多年以后,杜甫在湘江船上整理文稿,重睹此诗,忆及时已谢世的高适,无限伤怀。“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进泪幽吟事如昨。”这首《追酬故人高蜀州人日见寄》寄托了诗人对亡友的一片深情。从晚唐起迄今,成都人形成了“人日”游草堂的风俗习惯,表达人们对诗人的怀念。
杜甫离川后,西川节度使崔宁让其妻任氏住进草堂。泸州刺史杨子琳趁崔宁赴长安入朝之机,攻打成都。任氏散财募勇,率兵打退杨子琳。后崔宁被封为冀国公,她被封为冀国夫人。任氏因出生于浣花溪畔的农家,故又称浣花夫人。今草堂内尚存浣花夫人祠。每年年初至农历四月十九日(任氏的生日),成都士女都络绎不绝地来草堂沧浪亭宴游,并参拜浣花夫人祠。
工部祠内杜甫塑像左右,分立着黄庭坚塑像与陆游石刻像,故又称先贤祠。清王闿运所撰楹联道出其中奥妙:“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月吴郡三高。”意谓黄诗师法杜甫,开创江西诗派,陆游“以其心迹”与杜甫相通,开创剑南诗派,并且都曾流寓四川,生前寂寞却赢得后世景仰。
成都杜甫草堂匾联众多,脍炙人口,并流传着许多与此有关的掌故佳话。“锦江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幅引人注目的楹联是由清代一位四川学使何绍基撰书的。有一年,他到四川南部各县去主持秀才考试,阅卷之余,琢磨出了这幅楹联。他在邛州结束科考时已是阴历年底,这个老学究为忠实于楹联所述的“人日”,硬是过完春节,等到正月初七,才回成都,并直奔草堂。清代四川督学使张之洞(后来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才学书法俱佳。据说,他曾因不满意杜甫草堂的匾额而彻夜推敲,最后只写了“工部祠堂”匾文,无可奈何地派人送去。还有一位叫朱肯夫的清末四川学使,离任前交给成都府学使一则上联和一件袍料、50两银子,留言道:“谁要能应对出下联,并且公认不错,就请把袍料及银子赠给他。”上联是:“诗有千秋,南来访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成都府学使遵嘱征求下联。不久,锦江书院三位学生合撰的下联一举夺魁。联云:“桥通万里,东下问襄阳父老,几人相忆在江楼。”陈毅、叶剑英、朱德等也曾到过草堂。朱德题诗史堂联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人郭沫若则撰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工部祠东侧竹林中,有一座竖有“少陵草堂”碑碣的造型别致的草亭,已成为杜甫草堂最醒目的标志性建筑,不但具有成都平原传统草屋的地方特色,而且同诗人卜居的茅屋草堂一样质朴无华,常被游人误认为是杜甫当年的茅屋所在。雍正十二年(1734),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元礼受命赴四川康定境内的泰宁寺,送达赖喇嘛返回西藏,西行途经成都草堂时,题写了“少陵草堂”石碑,藏于祠左屋中,五六十年代建立碑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