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人之助者得天下》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他的曾祖父何熙,在汉安帝时曾做过车骑将军。何夔幼年丧父,与母亲兄长居住在一起,以孝顺母亲、尊重兄长著称。何夔身高八尺三寸,容貌矜持而威严。东汉末,避乱到了淮南。后来,袁术到了寿春,要任用他,何夔没有答应。于是他本人也因此被袁术扣留了。过了较长时间以后,袁术与桥蕤一同围攻蕲阳。当时的蕲阳是魏太祖曹操在那里固守。袁术因为何夔是蕲阳所在那个郡的人,想要胁迫他去游说。劝降蕲阳城守军。何夔对袁术的谋臣李业说:“过去柳下惠听到别人有攻伐它国的图谋,脸上表现出忧愁的颜色,并说: ‘我听说有关攻伐别国的事,不会去问一个仁德的人,可是这种话为什么却问到了我头上呢!’”于是,何夔就躲到了灊山中。袁术知道何夔最终也不会为自己所用,就中止了胁迫他的行动。袁术的堂兄山阳太守袁遗的母亲,就是何夔的堂姑,所以他虽恨何夔,却未加害于他。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何夔将要还乡,估计袁术必然要派人紧急追赶,就从小道暗自逃脱,第二年回到了本郡。不久,曹操就征用何夔做了司空掾属。当时有传闻说袁术军队发生内乱,魏太祖曹操就问何夔说:“您以为这个传闻是否真实?”何夔回答说: “上天佑助的,是顺应天时的人; 人民佑助的,是守信于民的人。袁术没能顺应天时、守信于民的实绩,而指望得到上天和人民的佑助,这是不可能在天下得志如愿的。失道的君主,连他的亲戚子弟都会背叛他,何况于他左右的将领属从呢!以何夔看这件事,袁术那里的变乱是必然的。”太祖曹操说:“掌管国家的人失去贤人就要亡国,你不被袁术所任用。他那里终生变乱,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曹操生性严厉,往往对下属及公职办事人员加以杖责。何夔常常自己蓄存毒药,决意誓死也不受杖责之辱,所以他始终没被罚过。后来派出他到城父做县令,又升迁为长广的太守。长广郡滨海临山,当时黄巾军尚未平息,豪强雄杰很多背叛朝廷,袁谭因势便加封给这些背叛者官位。长广县人管承,聚集了徒众三千多家,作寇为害。谋议的人想要兴兵攻伐他。何夔说:“管承等人并非是一生下来就乐于作乱的人,他们是在乱世习惯了,不能自禁。他们没有受到德政教化,因而不知道回归到仁善中来。如今要是用兵把他们逼急了,他们恐怕会担心被夷宗灭族,必定合力死战。这样的人,攻伐他们很不容易,即便战胜了,也必定要伤亡不少吏民。我看不如慢慢地用恩德晓喻,让他们自悔自责,这样就可以不动刀兵而平定他们。”于是,就派遣郡丞黄珍前去,向他们陈述成败得失。管承等人都请求投降,何夔派遣佐吏成弘领校尉,又派长广县丞等人带着牛酒礼物,到郊外去迎接他们,还将管承等归顺的贼将带到了郡城。牟平县的寇贼从钱,也有徒众数千人,何夔率领郡中军兵与张辽共同讨伐,平定了他们。东牟人王营,也有徒众三千余家,他以此胁迫昌阳县的吏民随他作乱。何夔派遣郡吏王钦等人,授予他计谋、方略,让王钦等人去离间分散王营那帮人,旬月之间就全部平定了。
何夔所指的天,实际上就是客观形势,就是历史规律。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种潮流,哲人知之,愚人不识。客观形势与历史规律两者,一显一隐,一外一内,而形势体现着规律,规律通过形势得以展现,袁术倒行逆施,既未得天之助,而反遭其阻,故何夔拒绝加盟。
何夔所指的人,实际上就是大众,就是民心,以大众的根本利益和展望为出发点,就能制定在大方向上正确的韬略,就能将事业引向成功。
至于个人何去何从,也是据此而定。某一个人物或集团的所作所为顺从“天意”,符合民心,就有前途,就有希望。何夔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才脱离了有亲属关系的袁术,投入曹操的阵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