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惊不变,金蝉脱壳》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董卓控制东汉王朝的京都之后,倒行逆施,关东义兵蜂起,矛头直指董卓。为此,董卓召集朝廷大臣,议论发兵镇压之事。群臣畏惧董卓的凶悍,不敢反对。而郑泰则深感如此一来,无异会导致董卓势力的强大,发展下去,日后更难控制。于是对董卓之议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治理好国家,在德政而不在于军队和武力。此论一出,董卓不悦,反驳郑泰,说: “如此说来,难道军队就没有什么作用?”群臣深知董卓蛮狠,此言一出,莫不变色,为之震栗。然而郑泰沉着冷静,处惊不变,因知董卓刚愎自用,便巧施金蝉脱壳之计,从容不迫地解释自己所持的主张。
为了迷误董卓,郑泰指出方才所论不是指军队有没有作用,而是指用不着发兵攻打关东地区。为此,他陈述了这一论点的十大依据:
第一,如今崤山以东地区议论纷纷,准备起兵,州郡相连,人众相动,并非不能。只是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以来,中原地区无鸡鸣狗吠之警,百姓忘战已久。孔子早就说过: “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尽管这些广大的土地上布满民众,但这些不习战的“弃民”不可能对我们构成威胁。
第二,明公(对董卓的尊称)出自西州,从年轻时即担任将领,军事娴熟,富有临战经验,闻名当代。以此威慑民众,民众无人敢不服从。
第三,从我们的敌手情况来看: 袁绍为公卿子弟,生于京师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张邈素为长者,坐不窥堂,别无他能;孔伷能清谈高论,无军帅之才。这些人虽然号令一方,但临锋履刃,决战制胜,绝非明公对手。
第四,遍观崤山以东之士,勇猛、威力、敏捷、诚信、计策等方面出类拔萃如孟贲、庆忌、张良、陈平者,闻未所闻,见未所见。
第五,即便有第四点所示人才,如无王命,各人恃众怙力,必将人人观望,以待成败,不肯戮力同心,联合进击。
第六,从我方情况来看,关西诸郡,北接上党、太原、冯翔、扶风、安定,又多次与北方民族作战,连妇女都会载戟挟矛,弯弓射箭,更何况悍强男子。以此习武之师进攻东部地区的忘战之民,正如驱赶虎狼以入羊群,其势必胜。
第七,如今天下勇猛之旅,不过并州、凉州、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这些均为百姓平素所敬畏,而明公以之为爪牙,于此壮士闻风丧胆,更何况小小百姓。
第八,明公所统将帅,皆为亲属心腹,相随日久,忠诚可远任,智谋可特使,与关东乌合之众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第九,导致战争失败的情况有以下三种: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如今明公掌握全国的政治大权,为政清明,讨伐凶宦,树立忠义,具有三大德政,以三德对三亡,奉命伐罪,谁人敢御?
第十,今东州有郑玄,学贯古今,为儒生所敬仰;北海邴原,清正高洁正直明智,为群士之楷模。如果关东起兵之人向两位征求意见,讨教计策,两人必然据史实典籍加以劝阻,认为战国时期燕、赵、齐、梁之势并非不强,但最终被秦吞灭; 西汉时吴、楚七国之军并非不众,却不敢越过荥阳西进,何况如今朝廷在明公治理下德政显著,部属精良,若起兵造反,无异于以动乱落得不义下场,他们必定不会同意,促成其事。
如果认为上述十个论点能够成立,那么,无事征兵,惊动天下,致使以兵役为患之民相聚造反,依恃人多势众而不顾德政,这样一来,势必会减轻朝廷之威、明公之重。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在军队和武力。
郑泰之言,气势磅礴,蕴力十足,董卓听后,才转怒为喜,并以郑泰为将军,使统兵迎击关东诸军。
当时有人对董卓说:“郑泰智略过人,并与关东之兵有勾结,如今给予兵马,正促使他与敌党的联合。”董卓多疑,遂收回拨给郑泰的军队,将郑泰留在朝廷,任命他为议郎。
此后,郑泰与王允密谋铲除董卓,设法离开朝廷,经武关东归。
将军袁术表荐郑泰为扬州刺史,郑泰也没有赴任,就在路途中死去,时年四十一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