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以攻为守》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宁静致远,以攻为守》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诸葛亮的文韬武略,在刘备去世之后,继续得到重大发挥。

刘备之子刘禅,不是一个理想的接班人,刘备临终托孤时向诸葛亮声明,嗣子刘禅可以值得辅佐时,就加以辅佐,如果太差劲,可取而代之。刘备认为诸葛亮之才,十倍于敌国首脑曹丕,肯定能安邦定国,巩固蜀汉江山。诸葛亮十分重视儒家传统,辅佐刘禅,始终不变,以大局为重,置个人荣辱于度外,表现了大韬略家的政治修养和人格修养。因而也收到了稳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

由于先前刘备的错误决策,蜀汉在与东吴的战争中,损失巨大,元气大伤。战后,国主刘备病死,上下哀恨,气氛紧张。在这样特殊的氛围中,诸葛亮匠心独具,大智大勇,坚决落实隆中对策中的既定方针和基本国策,大处着眼,毅然派遣使节,出使东吴,修复外交关系,重新结成联盟,以解东顾之忧,这种将情感与理智截然分开,宁静致远的胆识、勇略,历史上是罕见的。

处理了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后,诸葛亮于建兴三年 (公元225年) 春季率军南征,于同年秋季平息了南中诸郡自猇亭之战后爆发的叛乱,并征调物资,国力大盛,进而整顿军队,伺机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总体韬略是以攻为守,伺机而动。只是荆州已失,北伐丧失右臂,魏蜀两国无论综合实力或人才、军事、经济、地域、外交诸方面的力量对比均相距悬远,加上诸葛亮本人“于治戎 (即治理军队) 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 (才干),优于将略 (用兵韬略)” 所以,未能有重大的胜利。

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因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时年五十四岁,由诸葛亮统率伐魏的蜀汉十万大军也因统帅之死而退走。魏军统帅司马懿巡视诸葛亮作战营垒时,竟情不自禁地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