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章趣谈·齐白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闲章趣谈·齐白石

《齐白石》:齐白石 1863-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寄萍、借山翁、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家本贫农,幼喜书、画,12岁习木工,善雕花,人称芝木匠。27岁学书画,习时文,刻图章,兼作画工,为人传衣冠像。40岁以后五次游历南北各地,随地写景。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并任北京艺专教授。受书画家陈师曾影响,一弃旧习,专精写意花鸟,以徐渭、八大、石涛为宗,兼及金农、吴昌硕。尤工水墨虾、蟹、鱼、蛙等,水墨淋漓,意趣横生,不让古人。山水构图奇肆,不主故常,富有创造精神。刻印尤能独出手眼,蔚然成家。敌伪时代,闭门下键,誓不为敌人作画。解放后,受党和政府关怀,画兴振奋,创作大幅百花鸽子以歌颂党、歌颂和平。曾被选为中国美协主席、人大代表,1955年民主德国授以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通信院士,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和平奖金。

《齐白石》:主要闲章:白石草堂 寄萍堂 悔乌堂 杏子坞老民 星塘白屋不出公卿 佩铃人 吾幼挂书牛角 甑屋 煮画山庖 龙山社长 借山翁 三余 四不怕者 穷后工诗 吾奴视一人 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



白石草堂 寄萍堂 悔乌堂

齐璜老家附近,有驿站,名白石铺,故以“白石”取号、名室。白石山人频年旅寄,似同萍飘,4 7岁时,远游还乡,在茹家冲修葺“寄萍堂”以自慨。7 2岁时,自京返乡省亲,祭扫先人坟冢后,在日记中写道:“乌乌私情,未供一饱,哀哀父母,欲养不存。”“悔乌”一词,怀念之情跃然。



齐白石像



杏子坞老民 星塘白屋不出公卿

齐白石的老家位于湖南省湘潭城南,白石铺杏子坞东头的星斗塘,此塘在紫云山的脚下,因传说有一块陨石坠入塘中而得名。这是一个群山环抱,山路逶迤,峰峦攒簇;既没有奇人高士,也没有名人巨卿,而只有男耕女织,牧童相戏,鸡犬相闻,方圆不过七八亩的宁静而祥和的小山村。



佩铃人 吾幼挂书牛角

齐白石《忆儿时事》诗云:“乐事如今忆佩铃,牛角挂书牛背睡。”一次,村东头来了一位河南的瞎子算命先生,听说算得很准,祖母和母亲便拿着刚用鸡蛋换来的钱,急匆匆地赶去替齐白石算命,算命先生看了齐白石的生辰八字,掐指算道:“要防水,不要让他到处乱跑,塘边河边不宜去。人的生死是命里带来的。到寺庙做些功德,消消灾。良善人家,总是会好的。”又说:“买个佩铃,给他带上,能御克星。年龄慢慢大了,过了这几关,会好起来的。”187 3年,齐白石10岁那年,家里养了头牛,他每天都带着二弟上山砍柴放牛。祖母就用红绳系一小铜铃挂在齐白石的脖子上,并嘱咐道:“阿芝!带着二弟上山去,好好地牧牛砍柴。到晚晌,我在门口等着,听到铃声由远而近,知道你们回来了,煮好了饭,跟着你们一块儿吃。”母亲则取了一块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的小铜牌,和祖母的铜铃系在一起,说:“有了这块牌,山上的豺狼虎豹、妖魔鬼怪,都不敢近身的。”祖母和母亲的慈爱之心一直深深地印在齐白石的心里,他后来曾有诗云:“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每次上山,齐白石总带着书本,抽空翻看。一次,因看得兴起而误了正事,遭至祖母训斥。自此以后,他总是先捡足柴粪后,再把挂在牛角上的书取下阅读,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取道外祖父家请教,居然把一部《论语》读完了。这两方印章体现了齐白石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白石草堂





寄萍堂





悔乌堂



甑屋 煮画山庖

齐白石曾写“甑屋”横幅,并题有:“余童子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生来时走错了人家。俗云:三日风四日雨,那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及二十余岁时,尝得作画钱买米。祖母笑曰:‘那知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匆匆,余年今六十一矣,作客京华,卖画自给,常悬画于屋四壁,因名其屋曰:‘甑屋’。依然煮画以活余年,惜病祖母不能呼吾儿同餐矣!癸亥正月,白石。”甑,即古代做饭用的一种陶器。以此表明自己卖画为生。



龙山社长

光绪二十年夏,以“龙山七子”,即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和齐白石七人为主,借五龙山的大杰寺为社址,成立了“龙山诗社”。齐白石年最长,被推为社长。第二年,他们又加入了黎松安组织的“罗山诗社”,两社成员常聚在一起,谈诗论文,研讨书画。其中,对齐白石影响最深的就是黎松安,齐曾说:“璜恨不读书,以友兼师事公。恒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闻圣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窃以为物各有俦,得以有道君子游,安知其不造君子之域?故尝以得从公友为幸焉。”



借山翁

齐白石曾云:“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者,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取借山翁的号,其意在借山水而居之,借山水而画之。曾集其八年游学,而成《借山图卷》,视作平生得意之作。并有诗云:“自夸足迹画图工,南北东西尺幅通。却怪笔端泄造化,被人题作奇山翁。”



三余

此印刻于1933年9月,边款云:“诗者,睡之余;画者,工之余;寿者,劫之余。”典出三国魏董遇,《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竭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意在说明为学要勤奋,要珍惜时间,要充分利用时间。



杏子坞老民





星塘白屋不出公卿





佩铃人



四不怕者

边款云:“今年辰运辰年,祸及老妻。作道场曰:打破寿字壶,多一丧杖僧人,遗落鼓槌,此四者我不怕。四字可读上声。八十老人并记。”1904年2月,其妻陈春君病逝于湘潭老家。齐白石极为悲痛,并书挽联:“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并作《祭陈夫人》,以表其丧妻之痛。



穷后工诗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齐白石于诗曾有“只字得来也辛苦,断非权贵所能知”之语。并说:“我的诗,写我心里头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学宋。”“我作诗,向来是不求藻饰,自主性灵,求其反对摹仿他人,学这学那,搔首弄姿。”他的不主故常,自出胸臆,所为诗全以对生活的亲切体验,正合于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诗言志,齐白石刻用此印,不只体现在诗歌上,也体现在对书画、印章及生活等方面的高要求。



吾幼挂书牛角





甑屋





煮画山庖



吾奴视一人

1936年,齐白石虽然年事已高,仍然出席了好友张大千的画展,并购买了一幅作为自己的收藏。不久,一居心叵测之人,到齐白石那里,声称大千藐视白石,并自诩“可以奴视一切”。白石久知大千为人,付诸一笑,并刻“吾奴视一人”印。人问谁为此人?白石很气愤地说:“我奴视的是那个给大千先生造谣的人!”后大千亦知此事,由此两人情意更为深厚了。



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

齐白石曾有诗云:“吾画遍行天下远,欲求亲手总难论。如今君子都兼伪,何独丹青要认真。”这是作者有感于成名后,作伪风行,大有泛滥之势。3 0年代中期,齐白石还对人言市面上无他的假画。某个夏天,宝珠浑身是汗地跑回家,拉起齐白石的手就走,说:“你不是说没有见过假冒你的画吗?现在街上的古玩店里,就挂着一幅,是紫藤,你的名字写得特别大,标价也很高。不妨去看看。”齐白石跟她到了古玩店,一看觉得画得非常好,足以乱真。他十分惊叹于妻子的眼力,于是就不露声色地将画购回,并询问宝珠,是怎么看出来的。她答道:“守着个大画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一起,还不知道你的风格。心里有了真的,假的一看就知道,对不对?”齐白石听后,不停地点头称是,并有诗云:“休言浊世少人知,纵笔安祥费苦思。难得近朱人亦赤,山姬能指画中疵。”后来,作伪之风,愈演愈烈,到了爱其画,而不敢买的地步。只能发出“予之画,从借山馆铁栅门所去者无伪作,世人无眼界,认伪作何也”的感叹了。



龙山社长





借山翁





三余





四不怕者





穷后工诗





吾奴视一人





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