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自成》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李自成,又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投身并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明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身经百战,不屈不挠,表现出宏伟的气魄和坚强的意志,是人们熟知的杰出历史人物。他的事迹已被编写成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广为流传。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自成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今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自幼给地主放牛,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李自成二十一岁那年,陕西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阖省全饥,室若悬罄,野无青草”。李自成被生活所迫,当了银川驿卒,后又到甘肃当边兵。在李自成从军的日子里,陕甘一带的饥饿农民,纷纷揭竿起义。起义队伍遍及各州县。李自成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于崇祯二年(1629年)举众起义。起初,他投靠王左挂起义军。王左挂兵败,改投不沾泥(张存孟)部。不沾泥又败,遂投靠闯王高迎祥。由于他善骑射,勇猛有韬略,被人们称为 “闯将” 。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各地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首领,在荥阳(今河南荥阳)集会。会上,李自成提出了协同作战,“分兵定所向”的战略,得到所有与会首领一致赞同。从此,他的声望更高了。次年七月,高迎祥在陕西作战牺牲,众举李自成为闯王。他率领部众转战河南、四川、甘肃、陕西,同明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川北受挫,又在折返潼关途中中伏,损失十分惨重。最后,他仅率十八骑,突出重围,潜入陕南商雒山(今陕西商县南)。第二年,张献忠、罗汝才在鄂、豫、川、陕交界地区,大败明军,将明军主力引入四川。李自成则乘机出山,发展实力。当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李自成很快又拉起了一支数十万人的浩荡队伍。一些知识分子,如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也都参加了起义行列。李自成采纳了李岩提出的 “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的主张,又根据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提出了 “均田免粮”、“割富济贫”、“平买平卖”等纲领和政策。此外,李自成还为起义军制定了严明的军纪,宣布 “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 规定义军 “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 行军“马腾入田苗者斩”。李自成自己又 “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深得将士之心。这样,起义军得到了中原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到处流传着 “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承认,起义军所到之处,居民纷纷 “乘乱逐旧官,焚香迎 ‘贼’ 如狂”(11)。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军攻占了洛阳(今河南洛阳)。此后,他纵横驰骋于中原各地,与明军主力展开了大战,先后取得五战五捷直至兵入关中的重大胜利。

洪河设伏 奔袭襄城



李自成兵取洛阳,进围开封(今河南开封),声势由此大盛。崇祯皇帝急派陕西总督傅宗龙率兵四万,“专办自成”;另派保定总督杨文岳率所部南下会师。崇祯十四年九月四日,傅杨二军共集新蔡(今河南新蔡),约十万余。接着,其部将贺人龙、李国奇率领陕西兵; 虎大威率保定兵,共搭浮桥于洪河,准备渡河北趋项城(今河南项城南的旧项城)。

这时候,李自成也正在洪河上游督兵抢搭浮桥,企图西攻汝宁(今河南汝南)。他得知明军企图北进的消息后,即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与敌大战于洪河之畔。他将精锐全部埋伏于洪河岸边的孟家庄(今河南平舆北)一带的松林中; 仍在上游架桥布兵,虚张声势,佯作西渡。贺人龙等兵至龙口(今河南龙口),见上游义军人马沸腾,便派出人员前往察探。探者回报说: “贼渡河向汝矣。”傅宗龙、杨文岳闻听此报,以为李自成是怯战,故亲率大军沿河向西急进三十里,企图截击渡河义军。时至中午,傅宗龙、杨文岳等人抵达孟家庄附近,正好进入义军的伏击地域。明军因连续急进,“士马俱疲”,“诸军遂弛马甲,散行墟落,以求刍牧”,完全丧失了警惕。

李自成见敌中计,指令松林中的伏兵猛然杀出。明军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措手不及,慌乱不堪。贺文龙、李国奇以及虎大威率领的先头部队,争相奔逃。李自成乘机进击,直逼傅、杨二总督的营帐。激战一直进行到天黑,明军死伤十分惨重。深夜,杨文岳自料不敌,悄悄逃往项城,仅剩傅文龙守营顽抗。

第二天,双方继续激战。傅文龙修堑筑垒,死力抗击。李自成则掘壕二道,对敌实施重兵围困。绝望中,傅文龙飞檄北逃的贺人龙、李国奇等,急速还救。但这二位部将,已经魂飞胆丧,不但不作救援,反而率队逃到陈州一带,后又折返陕西去了。傅文龙孤军被困多日,“兵食尽,乃杀马骡以享军”,马骡杀尽,又取尸救饥。后来,“营中火器弓矢俱尽”,他只好率领仅剩的六千士卒突围北走。李自成跟踪追至项城附近,擒斩傅文龙于城下。接着,义军乘势夺取项城,缴获盔甲器械无算。

起义军取得进入河南以后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声势更大,震动中原。随后,他们分兵数路,略取商水(今河南商水西南)、扶沟(今河南扶沟)等地,第二次进围开封。

傅文龙在洪河一带被歼灭的消息传至北京,明廷恐慌万状,急忙命令陕西巡抚汪乔年继任总督,继续率队出关。又命令时据荆襄(今湖北襄樊一带)的左良玉所部,急速北上,企图夹击河南义军。

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汪乔年率军三万(亦说二万),仍以贺人龙等为前锋,匆匆出关东进;左良玉则袭占了义军粮秣所在地临颍(今河南临颍)。正在督队围攻开封的李自成,闻后方受击,临颍失陷,折师回救,将左良玉围困在郾城(今河南郾城)。次年初,当汪乔年率领大军越过洛阳,进取襄城(今河南襄城)时,左良玉已受困多日。汪乔年鉴于傅文龙的惨败,不敢贸然进攻,只是兵分三路,驻扎襄城以东四十里处。在这里,他摆出一副解救郾城的架势,却按兵不动。

面对逼临襄城、郾城的两路敌军,李自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看到,襄城一带的汪乔年所部,千里迢迢来到襄城,已经势衰兵疲,又处于怯战不前、犹豫不定的状态; 而郾城左良玉所部则凭城死守,一时难以攻下。如果久攻坚城,势必拖延时日,给汪军以调整部署的机会。于是,李自成毅然决定,撤围郾城,转旗西向,集中力量歼灭襄城之敌。

深夜,李自成留一部分兵力监视郾城的左良玉,自己则率领主力,急向襄城扑来。汪乔年扎营未定,遭到突然袭击,惊慌失措。前锋二将,闻讯先逃; 三路大军随之惊溃。左良玉因被困多日,畏缩不敢往援,坐视汪军败溃。汪乔年见大队溃散,仅率数百残兵,退守襄城。李自成击溃汪军大队以后,乘胜追击,将汪乔年围困于襄城。五天后,汪军粮尽力竭,李自成乘机督队破城。汪乔年面对败局,自刎未遂,被义军擒杀。这样,李自成抓住了汪乔年狐疑不定,立足未稳之机,出敌不意,勇猛攻击,再次歼灭明军主力,擒斩明朝派来的第二个陕西总督。这次大战,李自成共“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从此,“威镇河、雒”

会战朱仙 败敌柿园



襄城大捷后,李自成驰骋豫东平原,连破太康(今河南太康)、睢州(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考城(今河南兰考东北)、归德(今河南商丘县)等城,并于同年四月间第三次围攻开封。

崇祯帝朱由检,鉴于明军主力在河南再次惨败和汪乔年之死,再派兵部侍郎孙传庭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继续出关作战; 又命侯恂取代杨文岳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率部众从山东观城(河南范县西北)渡黄河南下; 还派山西总兵许定国从怀庆(今河南沁阳),增援开封。但是,侯、许二军接连受挫,相继败北; 孙传庭则缩营自保,不敢出战。明军在中原的势力,日渐削弱。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朱由检再次调整兵力: 一方面催调孙传庭急速出关; 一方面命令督师丁启睿偕同杨文岳、左良玉等率兵二十万(号称四十万)、炮车一万辆,向开封挺进。各路明军相继猬集于朱仙镇。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四十里,东近睢水,南临沙河,是进援开封的门户要地。朱仙镇一旦有失,开封义军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所以,李自成得知明军向朱仙镇调集的消息,立即作了相应的部署: 他留下一小部分兵马继续围困开封,牵制城内守敌; 自己则亲率主力,急速南下,占领了朱仙镇城南高地。这时,明军也在朱仙镇以南的水波集一带构筑工事。两军营垒相对,刀枪相逼,摆开了决战的阵势。为了切断明军的归路,确保这次大战的成功,李自成在加强正面堡垒构筑的同时,派出部队在朱仙镇西南要道,挖掘壕沟数十里。

这时候,明军虽连营二十里,声势很大,但内部却矛盾重重。战前,丁启睿召集诸将会议,商讨对策。众将主张不一,争吵不休。左良玉有着前几次交战失败的教训,以为李自成兵精士壮,“不可击”,主张缓攻; 丁启睿却极力坚持: “汴围已急,岂能持久?必击之! ”虎大威等骄狂至极,也极力主张速战。最后,丁启睿不察时势,强令诸军同时并进。将领们畏其专横,勉强同意第二天出战。

第二天,战斗开始。杨文岳依靠万辆炮车,发动猖狂进攻。但由于李自成切断了明军的补给线,结果交战两日,杨军就因粮药不及,后继不至,陷入困境; 左良玉与李自成对阵拼搏五昼夜,也深感力量不支,企图撤逃; 其他将领也都各有打算不听调遣。左良玉拥众十余万,是豫东明军主力。能否消灭左良玉的部队,关系到此次会战的成败。李自成获悉左良玉欲拔营逃走,便及时采取了懈敌之志、乘敌之蔽的破敌之策。他对部下说: “左健将,此来必死战,慎无与争,惟待其过而从背击之,蔑不济矣。”他见左军步兵在前,骑兵随后,即下令网开一面,放过左军步卒,仅与骑兵保持接触。左良玉见义军稍战即却,以为得到了退逃的机会,便疾驰南下。军行八十里,抵达义军预筑的长壕处。李自成率领义军主力,以闪电般的速度,从背后猛扑过来。预先驻扎在长壕一带的义军也趁势奋起截杀。左军处于败逃之势,又见前后尽是义军的旌旗和战马,刹时间,阵容大乱,争相逃跑。左军人马横越壕沟时,前后拥挤,相互践踏,死伤无算,尸体填满壕堑。十余万大军大部被歼,左良玉只身逃回了襄阳。随后,李自成督队猛攻,其他各支明军相继惨败。丁启睿狼狈逃回汝宁。规模巨大的朱仙镇大会战,以明军主力被歼,全线溃败而告结束。

这次会战,李自成以惊人的气魄和胆略,审时度势,及时变换策略,表现了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这次会战,扭转了整个中原战局,迫使明王朝在战略上陷于被动地位。朱由检在河南找不到可以与李自成匹敌的军事力量,只好把唯一希望寄托在陕西总督孙传庭身上,命令他迅速出关东援河南。

十五年十月,孙传庭督率陕西明军数万,进至河南郏县(今河南郏县)。不久,孙采取恶毒手段,掘黄河冲灌开封,企图与李自成决一死战。李自成刚刚撤除开封之围,闻听孙传庭出关东下,立即西行迎敌。狡猾的孙传庭侦知义军西进,便在郏县设三道伏兵。李自成追敌中伏,陷于四面受敌状态。在初战失利的情况下,李自成及时督队回撤,并且急中生智,巧施反击之策: 撤退途中,李自成命令全军尽将衣甲珠宝遗弃于道; 明军见财意乱,争相拾取,队形顿时大乱。这样,一直东行三十里,抵达冢头附近的柿园。义军罗汝才率领援军赶到。李自成见时机成熟,立即乘敌混乱,回师反击。首先击溃明军左路,迫使其他二路纷纷溃逃。起义军不仅取得数倍于前的军资器械,而且擒杀敌军大小军官七十八人,歼灭明军士卒数万。这样,李自成机智果敢、随机应变,在非常不利的形势下,把握促成战局变化的有利条件,机断指挥,反败为胜,再次大败明军主力。孙传庭狼狈不堪,一直逃到登封(今河南登封),尔后,收束残兵逃回陕西去了。

孙传庭惨败,豫、鄂地区只剩汝宁的杨文岳和襄阳的左良玉两支明军了。这时起义军兵至百万,声势之盛,前所未有。在李自成起义军接连胜利的影响下,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河南巡抚秦所式上奏说: “自永城以至灵、阌,自宛、汝以抵河岸,方千里之内皆土贼。大者数万,小者数千,栖山结寨,日事焚掠。”起义风暴席卷河南。

值得提及的是,在转战豫东的一系列大战,以及数次围攻开封的战斗中,李自成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攻防战术: 一是攻城术。“自成每攻城,不用古梯冲法”,而善长“穿穴穴城”。穴洞 “初仅容一人,渐至百十,次第传土以出。过三五步,留一土柱,系以巨絙。穿毕,万人曳絙一呼,而柱折城崩矣。”此外,杂以火攻法,“实药瓮中,火燃药发,当者辄糜碎,名曰放迸。”每遇 “城将陷,步兵万人环堞下,马兵巡徼,无一人得免。”二是破阵术。“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败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此外,义军十分注意发挥战马的冲击作用。平时精心饲养战马,训练战马识别并仇恨明军; 战时,义军配有标志,而马见明军,“辄锯牙思噬若虎豹”,十分凶猛。三是扎营术。每次扎营,李自成规定依次不乱,而且 “五营以序直昼夜,次弟休息,巡徼严密”; “寝兴悉用单布幕。绵甲厚百层,矢砲不能入”。如此等等,不能不说是李自成及广大义军聪明才智的体现。依靠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术,李自成驰骋河南、湖北,横扫残敌。十五年(1642年)闰十一月,李自成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法,强取汝宁,全歼守敌,生俘杨文岳及总兵虎大威等。接着,他挥师襄阳,左良玉闻风丧胆,顺江东下,经武昌奔逃九江(今江西九江)。李自成不仅轻取襄阳,而且乘势攻取湖广大部分地区。

汝州决战 乘虚入关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起义军在襄阳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改襄阳为襄京,公推李自成为新顺王。起义军经过一番整顿,编制健全,部伍整肃,士气更盛。为了把革命推向全国,彻底推翻明王朝的统治,李自成主持召开了全军将领会议,共同商定进军方略。经过商讨,起义军确定了推翻明朝统治的战略方针: “先定关中,……建国立业,然后旁掠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会后,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再次挺进河南,陈兵汜水(今河南汜水)、荥阳(今河南荥阳),准备派精锐出武关进取西安(今陕西西安)。这时候,在武昌称王的张献忠也与李自成通书,表示资助饷银,遥为援应。

明军方面,在连续五次惨败后,主力大部分被消灭。全国而言,仅存吴三桂、左良玉、孙传庭三支力量。吴三桂远驻山海关,受清军牵制,无法抽调; 左良玉屡次受挫,据九江,龟缩不出; 独有据陕西的孙传庭跃跃欲试。于是,朱由检将孙传庭升任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川、湖广、贵州等省军务,令其火速出击。

孙传庭自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在郏县柿园遭到李自成的打击后,屯据关中,休兵补械,扩充实力。他督令制造了能发射火器的战车二万辆(一说三万辆),伺机反扑。十六年夏,在崇祯帝的一再催促下,孙传庭调集各省军队分进河南,再一次向起义军发动了疯狂进攻。其部署是: 孙传庭率主力据潼关(今陕西华阴东北的旧潼关),确定了前锋、中军、后卫编队,待机而动; 河南总兵卜从善、陈永福合兵趋洛阳;四川总兵秦翼明出商、雒(指商南、洛南,今属陕西省)为犄角; 又命总兵左良玉率兵入豫,进逼汝宁。明军倾巢出动,分进合击,企图消灭李自成于河南。

李自成清醒地看到,孙传庭如此布兵,是孤注一掷的决战行动,义军能否取胜,关系到整个北上战略计划的成败。河南当地明军以及左良玉所部,已经畏缩气馁,作战的关键是对付孙传庭所部。然而,孙传庭 “九边精锐,悉隶麾下,又据潼关之险”,一面是险峻的高山,一面是湍急的黄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在潼关附近硬拼,万一不胜,将遭到难以估量的损失。根据这种情况和孙传庭一意孤行的心理状态,李自成采取了诱敌出巢,设伏围歼的作战方针。他将主力部署在襄城,作好突击准备; 随军家眷及非战斗人员集中于唐县(今河南唐河)老营,撤退郏县一带官员至宝丰(今河南宝丰); 同时,在汝州(今河南临汝)、襄城、郏县、宝丰一带设立五道防线,准备迎击孙传庭的攻击; 此外,加强和充实内乡(今河南内乡)一带的防御力量,以防止川兵的袭击。部署就绪以后,李自成发兵一支,前往阌乡(今河南灵宝西)诱敌。

七月下旬,急于求战的孙传庭,派总兵牛成虎、副将卢光祖率领三千二百人的先头部队,出潼关东犯。行至阌乡,两军遭遇。起义军稍战即退,先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再至渑池(今河南渑池)。二十三日,又出渑池至洛阳,后又向郏县转移。孙传庭以为义军怯战,率主力冒险出关,追击义军。这样,他们不仅完全脱离了潼关险要,而且陷入孤军深入、后援断绝的境地。九月八日,明军进至汝州长埠镇(河南临汝东南),即将进入起义军的设伏地域。可是,就在义军完成诱敌计划的紧要关头,队伍中都尉李养纯叛变投敌,泄露了起义军的军事部署和企图。孙传庭立即回兵攻陷了宝丰,然后长驱南下唐县,残杀了起义军将士的眷属。十三日,又折兵北上,进抵郏县。孙传庭在郏县掠夺少量骡羊作为给养,尔后率主力进扼汝州,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尽管明军来势汹汹,但已远离巢穴,完全进入义军的占领区。李自成按照原定方针,一面在郏县城下深沟高垒,据守不战; 一面派出一支精锐骑兵绕道嵩山,袭取敌军主力背后的白沙。

白沙,位于汝州西北八十里,是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起义军占领白沙,就切断了孙传庭的粮道,陷敌于困境。孙传庭从陕西长途跋涉,辗转河南中部,全军上下本来已经疲惫沮丧,白沙一失,军心恐慌,不断发生哗变。但孙传庭不甘失败,企图移军南阳筹集粮草,尔后寻机再战。于是,派总兵陈永福断后,自率大军南退。孙传庭一离开,前线明军顿时溃乱。李自成抓住这一战机,挥兵进击。汝州、郏县、襄城一带数十万义军,也一跃而起,全线发动攻击。鏖战中,义军以 “三堵墙”的战法,把骑兵分列三线,分别高举红、白、黑色旗帜,另以步兵作后盾,埋伏配合,重创明军。

这时,恰逢大雨,敌 “火车”陷于泥泞不能行。驱车士兵遭此突击,纷纷弃车逃命。三万辆战车和拉车骡马,相互冲撞,乱作一团。敌士兵陷于泥淖,相互践踏,死者数千。孙传庭的前敌将领高杰站在岭上,望见如此惨状,哀叹说: “不可支矣。”于是,率众西走。李自成率领大队奋勇直追,一昼夜疾行四百里,一直追逃敌至孟津(今河南孟津东)。敌 “死亡四万余人,尽丧其军资数万”。孟津,濒临黄河,滔滔河水阻断了去路。孙传庭、高杰在绝望中收点散兵败卒,勉强凑集了数千骑,缘河西上,从垣曲(今山西古城)一带渡过黄河,逃到黄河北岸。然后,仓皇返回了潼关。李自成再次取得歼灭明军主力的重大胜利。

汝州之战,是李自成起义军与明军争战中原的关键性一战。李自成判断正确、谋略奇巧,利用了孙传庭急于求战的心理,诱敌脱离潼关之险,陷其于孤军深入、粮运难继的境地。然后,突然攻击,一举获胜。除了孙传庭和少数亲随落荒逃跑外,明朝“九边精锐”,倾刻瓦解。这为李自成尔后的大举北进,直至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汝州战后,李自成按照襄阳会议决定的方针,挥兵西进,开始了攻占关中的军事行动。

这时,孙传庭逃回陕西,勉强凑集了四万人,负隅顽抗。他以自己所部残兵扼守潼关; 命陕西巡抚冯师孔率四川、甘肃兵扼守商雒,企图分路守险,阻止义军西进。孙传庭的这一部署,实际上已经显露出势穷力竭,垂死挣扎的迹象。

拥有优势兵力的李自成决定乘胜前进,夺占关中。他首先派右营十万人,出淅川(今河南浙川)、直攻商雒之敌,一举拔取商州(今陕西商县),迫使冯师孔退守西安。这样,就剪除了潼关孙传庭的右翼,陷其于孤立突出的境地。与此同时,李自成率领大军直逼潼关。鉴于潼关险要,孙传庭又死力守险这一状况,李自成在破关时采取了非常审慎的态度。他派自己的弟弟李过率兵正面攻击; 自己则亲率一路从侧面缘山攀崖,间道直插守敌侧后。十月七日,战斗开始。李过勇猛冲击,拔取敌督帅大旗,一边挥旗,一边闯关。孙传庭和守关士兵见旗失人涌,腹背受击,慌乱溃逃。李自成拔取潼关,然后合兵十万,乘胜追击,一直将孙传庭压迫到渭南(今陕西渭南)。孙传庭走投无路,回头再战,被义军击毙。白广恩等部将力不能支,相继投降。起义军以破竹之势,继续推进,相继拔取渭南、华州(今陕西华县)、临潼(今陕西临潼)等城。十月十日,从商雒西进的一路也抵达西安附近。两路义军协同作战,一举攻克西安城,阵斩陕西巡抚冯师孔。

起义军占领西安,陕西人民相争欢迎。李自成军所到之处,人民箪食壶浆,一派欢声。随后,李自成发兵两支:一由李过率领北攻三边; 一由贺锦率领西攻甘肃,很快攻占了西北全境。崇祯十七年(1644年)元旦,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建国大顺,自称大顺王,年号永昌。至此,李自成完成了 “先定关中” 、“建国立业”的战略计划。

大顺元年二月,李自成率军东进。经龙门(今河南洛阳南)夺取太原(今山西太原)。然后兵分两路: 一出故关(今山西平定县东北),趋真定(今河北正定); 一出大同(今山西大同)经居庸关(今北京西北居庸关),向北京挺进。三月十九 日,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走投无路,出皇宫后门,自缢于煤山 (亦称万岁山,即今景山)。建立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朱明王朝至此灭亡。

李自成进京不久,明朝北边守将吴三桂,勾结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起义军。李自成迎战不力,被迫退出北京。沿途被清军尾追堵截,在固安(今河北固安)、真定接连受挫。接着,他率军经井陉入山西,又从山西返回西安。见敌紧追不舍,遂又退守武昌,所率部队相继溃散。永昌二年(1645年)四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今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时年仅三十九岁。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最后失败了。

注释

①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② 《明史·李自成传》。① 《明史·李自成传》。② 《玄览堂丛书续集·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三。③ 查继佑撰《罪惟录》卷三十一。④ 丁耀元著《出劫纪略·保存残业示后人存纪》。⑤ 计六奇撰《明季北略》卷二十。⑥ 《明季北略》卷二十三。⑦⑧ 《明史·李自成传》。⑨ 《明史·李自成传》。⑩(11)《明季北略》卷二十三。① 《明史·李自成传》。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乱。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乱。①②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乱。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乱。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乱。① 吴伟业《绥寇纪略》卷十一。① 《明史纪事本末》称 “孙传庭率兵至南阳” ,本处从《明史·孙传庭传》之说。② 《明史》载: 李自成与孙传庭 “遇于南阳,传庭军溃走,豫人所谓柿园之败也。” 《绥寇纪略》云: “传庭出军,天大雨,粮车不进,采青柿以为食,士卒冻饥,……至于甚败,豫人所谓柿园之役也。”所以史书多称此战为柿园之役。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乱。② 引文均见《明史·李自成传》。① 吴伟业《绥寇纪略》卷九。①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九,孙传庭汝州大败。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八,李自成之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