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仍忆李将军。”唐人高适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对西汉名将李广的怀念。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通渭东)人。约生于汉初高后七年(前181年)前后①。李广是秦将李信的后裔,十几岁便 “以良家子从军” 。由于对匈奴作战勇敢,被汉文帝选任为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官)。景帝即位后,又任李广为陇西都尉(亦称郡尉,管理一郡武备),不久迁为骑郎将(管理皇帝的骑兵护卫的将领)。前154年,随周亚夫平吴楚七国之乱,昌邑一战,李广单骑冲阵,夺得敌人军旗,立下了战功。嗣后,李广连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郡太守,铁衣刁斗,风雨狼烟,戍守边关数十载,“皆以力战为名”。
射 石 没 镞
如果说指挥大军东征西讨是卫青、霍去病等西汉名将特长的话,那么,飞骑善射、武艺高强则是老将李广的显著特点。李广出身将门,自幼学习祖传射箭之法,加上他身高臂长,具有良好的天赋条件,因而骑射技艺高人一筹。他还养成了一种癖好,即常与人以赌射为戏,就是在地上画出许多宽窄不同的直线,从高处向线的行距内射箭。倘若箭能直立在窄的行距中,就算胜; 如果射到宽的行距中或虽射中窄行距而箭未能直立起来,以及射到线外的都算输,输的被罚饮酒。李广一直把这种赌射游戏坚持到老,作为自己习射的一种方法。
由于李广善射,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传奇般的李广射石的故事。据说有一次李广出外打猎,遥见莽莽草野中有个东西时隐时现,他疑为猛虎,弯弓搭箭,奋力射去。待天明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但因用力很猛,那只箭头已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去了。后人写诗赞道: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①
虽然李广一生戎马,勇敢善战,但仕途却并不通达。汉文帝曾感慨地对他说: “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你生在高帝(刘邦)争天下的时代,何愁不做个万户侯呢? ”时人也普遍认为: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飞 将 军”
李广一生活跃于抗击匈奴的战场。凭他的机智勇敢和娴熟的骑射技术,经常主动出战,袭击匈奴,行动神速,勇猛无比。“匈奴畏广”,闻名则远遁,轻易不敢同他交战。一次,匈奴大举袭扰上郡,景帝派 “中贵人” (相当于后来的太监)协同李广统兵抵御匈奴。一天,中贵人率数十名骑兵出营,与匈奴三人遭遇。三个匈奴兵搭箭猛射,射伤中贵人,手下的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殆尽。李广闻报,判断说: 必是匈奴射雕的猎户! 遂率骑兵一百余人往追。匈奴三人见汉军来追,丢掉马匹落荒而逃。李广令汉骑闪开,自己趋前搭箭射敌。结果射死匈奴二人,生擒一人。不料,这时又同匈奴几千骑兵遭遇。匈奴军在山上列阵,威胁汉军。李广手下骑兵见状大惊,皆拨马欲逃。李广急忙制止说: “我们远离主力部队,如果惊慌溃逃,匈奴会立即追杀我们。若镇静不动,匈奴就会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而不敢交战。”于是,李广率汉骑继续前进,到距匈奴大军约二里的地方止住,命令汉骑:“全部下马解鞍! ”众骑兵不解,问: “敌人又多又近,倘若来攻,怎么办? ”李广回答: “敌人原以为我们会畏惧而逃,现都解鞍下马,正是为了稳住敌人。”匈奴见状,果然不敢轻动。一会儿,匈奴中有个骑白马的将领冲下山来,想解救那个被俘的士兵。李广带十余人上马拦击,射杀匈奴来将后又折回原地,解鞍而卧。这样相持到晚,匈奴难辨虚实,终不敢下山作战。至半夜,怕汉军伏兵袭击,遂撤兵而去。李广终于率百余汉骑脱离险境,返回营地。
李广有胆有谋,善于近战,凡与敌相遇,非到数十步之内决不滥发一箭,而且不射则已,射则必中,箭无虚发。由于李广经常轻骑近战,因而也常常被敌围困,作战失利的情况较多。但他每次都能机智应变,转危为安,使匈奴莫可奈何。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李广为郎中令。汉武帝派他率骑兵四千出右北平攻击匈奴; 另遣博望侯张骞率骑兵万人随后跟进。不料张骞出塞后走了岔道,致使李广孤军无援,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团团围住。敌人十倍于汉军,士兵们惊恐不安。李广为了安定军心,首先派他的儿子李敢率数十骑兵冒死去冲击匈奴军队,回来报告说: “匈奴兵好对付”,这才使军心稳定下来,列成圆阵进行防守。不久,匈奴四面进攻,箭如雨下,汉军寡不敌众,死亡过半,箭也将用尽。李广临危不惧,从容指挥。他令士兵搭箭不发,自己却首当其冲,用大黄连弩连连射杀敌人裨将数名。匈奴连失裨将,军心动摇,稍撤围兵。夜幕降临,汉军更加惶恐,李广一面抚慰兵士,一面整顿行阵,镇定如初,使军士大受鼓舞。第二天,李广又率残兵与敌死战,一直坚持到张骞的援军赶到,匈奴解围而去。汉军终于摆脱困境。
还有一次,汉武帝派李广率军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击匈奴。因匈奴人多势众,李广兵败被俘。当时李广正患重病,被俘后,匈奴把他卧放在一个绳网上,让两匹马一左一右扯着押回营地。李广佯死静卧,眼睛却偷偷地寻找脱逃机会。走了十几里后,李广发现有个骑着一匹好马的匈奴小孩走到身旁。他见时机已到,猛地腾身而起,跃上小孩的坐骑,夺下弓箭,推下孩子,策马而奔。匈奴兵从惊呆中醒悟,立即发数百骑兵追捕。李广利用那张夺得的弓箭,连连射杀追敌,终于脱身归营。由于李广善于骑射,后来匈奴就誉称李广为 “飞将军”,不敢轻易与其作战。
白 发 请 战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人率大军深入漠北,寻求匈奴主力决战。李广虽已年逾花甲,白发苍苍,但壮心不已,请求出征。武帝见他年事已高,初不应允,经李广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于是以其为前将军,归卫青指挥。行前武帝嘱咐卫青: “李广老,数奇(命运不好),毋令当单于”
①,不让李广与匈奴单于对敌。卫青出塞后,决定分兵两路,自率主力进攻正面,令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出东道堵截,实行两面夹攻。东道迂回绕远,不能与敌正面交锋,李广极不乐意,就向卫青力争说: “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我愿担任前锋,先同 单于决一死战)
①。卫青想到武帝的告诫,同时也想把与单于作战的机会留给其好友公孙敖,遂坚持不让李广参加正面作战。李广请战不得,心甚不满,但囿于军令,只好领兵东行。李广军出发不久即迷失方向,没能与卫青预期合击单于,失了战机。作战结束,当卫青询问原因,准备上报天子时,李广羞愧已极,说: “广自结发(指年轻时)就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这次有幸跟大将军出战单于,而大将军却命我绕道远行,又迷失方向,这不是天意吗? 我今六十多岁,终不能再面对刀笔之吏(指刑狱官)呀! ”遂拔剑自刎。一个一生戎马,威震敌胆的老将这样死去,全军上下都为他哀痛哭泣不已。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无论老幼都流下了眼泪。
唐人
王维写诗道: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把李广失败归于天“数”,当然是不正确的。李广虽然艺高胆大,屡建战功,但他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 “自负其能”,二是治军不严。李广是员老将,但其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远不如卫青、霍去病等青年将领,仅凭个人本领,带领少数骑兵冲锋陷阵; 也正因为孤军奋战,没有协同,所以 “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其次,李广带兵虽然能与士卒打成一片,所谓“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但是对部队管理不善,要求不严。行军时不按编制序列行动,宿营时则 “人人自便”,既不打更,也不点名,“宽缓不苛”。当时有个叫程不识的太守,他带兵正好与李广相反,行军必须严守纪律,宿营坚持 “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
②。所以当时许多士兵都愿意投李广,不愿随程不识。其结果是,李广军虽屡创奇迹,也曾多次遭到失败。程不识虽未建立特殊战功,但因戒备森严,高度警惕,敌人不敢进攻,“亦未尝遇害”。因此,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认为: “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 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
①看来,司马光的见解要比王维高明得多。
无论如何,李广仍不失为一代名将。他少壮从军,一生风餐露宿,驰骋沙场,战时身先士卒,平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将士们拥戴。李广虽毕生征战,但 “家无余财”,“禄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唐代诗人
高适在一首诗中写道:
惟昔李军将,
按节出此都。
总戎扫大漠,
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
愿效纵横漠。
注释
① 李广生年不详,此处根据推算而得。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死于前119年。死前李广叹道: “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仅以六十二岁计,则约生于前181年。①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① 《史记·李将军列传》①② 《史记·李将军列传》① 《资治通鉴》卷十七,武帝元光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