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忠可》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甘忠可》人物故事小传
甘忠可,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3—前6年在位)齐(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地区)人。史载的较为可靠的最早的道教创始人。撰写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一书,此书已亡佚,从《汉书·李寻传》的记载看,该书当是具有道教性质的社会改良理论。这可能是今本《太平经》的最早形态。有些学者认为,正是在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的基础上,产生了东汉末年于吉的《太平清领书》,而《太平清领书》就是《太平经》。《太平经》是道教经典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它的作者企图用一种新的道教理论,去乱世,致太平。作者的立场是向当世统治者献救国之策,因此它应属早期上层道教的著作。当然,也有人认为《太平经》与前两部书只有间接关系。现存资料无法说明这一问题。甘忠可自称是天帝使真人赤精子降世,授与他法术,其弟子有夏贺良、丁广世、郭昌等。夏贺良曾持《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仕哀帝,后因法术不灵被诛。
[正 史]
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历包元太平经》①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忠可以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中垒校尉刘向②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下狱治服,未断病死。贺良等坐挟学忠可书以不敬论,③后贺良等复私相教。哀帝初立,司隶校尉解光亦以明经通灾异得幸,白贺良等所挟忠可书。事下奉车都尉刘歆,歆以为不合五经,不可施行。光曰:“前歆父向奏忠可下狱,歆安肯通此道?”时郭昌为长安令,劝寻④宜助贺良等。寻遂白贺良等皆待诏黄门,数召见,陈说:“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⑤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涤汤民人。”
哀帝久寝疾,几其有益⑥,遂从贺良等议。于是诏制丞相御史:“盖闻《尚书》‘五曰考终命’⑦,言大运一终,更纪天元人元,考文正理,推历定纪,数如甲子也。朕以眇身入继太祖,承皇天,总百僚,子元元,未有应天心之效。即位出入三年,灾变数降,日月失度,星辰错谬,高下贸易⑧,大异连仍,盗贼并起。朕甚惧焉,战战兢兢,唯恐陵夷。惟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材之右⑨,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⑩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后月余,上疾自若(11)。贺良等复欲妄变政事,大臣争以为不可许。贺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寻辅政。上以其言亡验,遂下贺良等吏,而下诏曰:“朕获保宗庙,为政不德,变异屡仍,恐惧战栗,未知所繇。待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信道不笃,过听其言,几(12)为百姓获福。卒无嘉应,久旱为灾。以问贺良等,对当复改制度,皆背经谊,违圣制,不合时宜。夫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六月甲子诏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奸态当穷竟。”皆下狱,光禄勋平当、光禄大夫毛莫如与御史中丞、延尉杂治,当(13)贺良等执左道,乱朝政,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贺良等皆伏诛。寻及光减死一等,徙敦煌郡。
《汉书·李寻传》卷七五
〔注 释〕
①《天历包元太平经》:道教最早的经籍,是汉代先后流传的三种太平经之一。这三种太平经是: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的《天历包元太平经》12卷,东汉末于吉(或作干吉)的《太平青领书》170卷和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144卷。均亡佚。现存的太平经为后人节录。似非一时一人之作。②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我国目录学的开创人。刘歆是他的儿子。③贺良等……不敬论:定贺良的罪名是学习甘忠可的书,不敬皇帝。④寻:即李寻。西汉平陵(今属陕西)人,字子长。治《尚书》喜言灾异,为汉哀帝所尊信。夏贺良因之见信于哀帝,贺良诛死,他也减死一等,流徙敦煌。⑤得道……且亡:意思是知道了“道”而不去施行,就会产生祸殃,招致灭亡。⑥几其有益:希望有益。几,冀。⑦五曰考终命:《尚书·周书·洪范》:“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意即享受五种福事,用六种极端来威行政令。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考终命为得高寿而终。⑧高下贸易:意思是山崩川涸。⑨右:祐。哀帝说自己没有才能而得到上天的帮助。⑩建平:汉哀帝年号,公元前6—前3年。建平五年六月至八月一度改为太初元年。(11)上疾自若:皇帝的病仍是老样子。(12)几:冀,希望。(13)当:定罪名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