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中国古代谋略著作。由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片断记载汇集而成。班固在《汉书·散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唐柳宗元以来,很多学者倾向于他的学生曾参为《论语》最后编定者。《论语》共二十篇,即: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治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间、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论语》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后人把《论语》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封建社会教育学生的必修著作。《论语》内容很丰富。在方法论上,孔子推崇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在哲学上有调和折衷的色彩。在政治上,孔子提出“仁政”和“德治”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借主观仁的修养,以达到维护旧社会秩序的“礼”。又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道德训条。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强调老臣、父子的名分等级、差别,成为以后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名教先声,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上,孔子提出生而知之者,但他把自己归入“学而知之”或“困而学之”之列。强调“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相结合。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由于《论语》内容很广泛,而且影响深远,后人评价很高,从政治统治、谋略思想角度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后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不过《论语》毕竟是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的,读者应当批判地吸收其中合理之处。《论语》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的本子:一是《算论语》,二十篇;二是《看论语》二十二篇;三是《故论语》二十一篇。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注释本很多。明清前朱熹《论语集注》很著名,现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较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