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
元朝谋略家,名侃,字仲晦,法名子聪。元世祖忽必烈的赞画重臣,生于官宦人家,风骨秀异,英爽不羁,自幼有大志,聪明好学。17岁时任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后弃此平庸吏职而去,遁入武安山中,剃度为僧。精心《易经》、《皇极经世书》,兼娴天文、地理、律历及三式、六壬、遁甲等卜算之术;且自恃敏税的洞察力,对古今治乱兴衰研磨得十分透辟,具备了异乎寻常的政治胆识。身赴漠北见忽必烈,为其制定指导思想及策略原则:以历代有作为帝王为榜样,敬天道,由人事,仿周公辅佐成王,取信于蒙、汉官民,力修文治。整治邢州,经略漠南,绘制一整幅政治蓝图:其一,选贤能任府州郡监守,监察官吏,信守王法;其二,赋役减半或三分去一,盐铁、商贾、货殖诸事,悉依耶律楚材所定课税;其三,明定法令,废除私狱;其四,开设学校,尊奉孔子;其五,兴礼乐,颁历法,修史书;其六,开言路,选谏臣。以全面推行汉法,亦即所谓“中国之道”,整饰吏治,兴利除弊,招徕流民,实施屯垦,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使忽必烈大得中士之心,为其争得汗位并统一全国,打下政治、经济基础。1252年,随忽必烈远征云南大理国,1256年南伐攻宋,皆注重以政治攻心为上,力除蒙军纵情烧杀的恶习,严禁焚烧,释放俘虏,致使师行迅捷。用三年时间营筑开平府,使元世祖忽必烈在此继位,定为元朝上都。随后议定成宪,详定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官制,确定“行省”制度,沿袭至今。中统五年(1264)营建燕京,改称中都。至元八年(1271)11月,忽必烈又用刘秉忠建议,废除“蒙古”国号,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一句的语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燕京为大都。至元五年(1268)毅然辞去中书省要职,以明志如淡泊。至元十一年8月,无疾端坐而逝,终年59岁。刘秉忠善识财务,察知忽必烈开明有为,能够重用各族的智士贤臣,便毅然择其而仕。又能在权势面前、名利关头清廉自持,举止适度,创造了一个君臣欢洽的从政环境。他位极人臣,却一意“以天下为已任”,“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闲居顾问,每以推荐人才为急务,使之备位机要。他从不犯颜强谏,始终顾及政争的险恶,也看到白手创业与大功垂成之际的不同,对于不可抗争之事一向谨慎守口,这又表现了他的思虑周密和明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