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历代皇陵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历代皇陵

燕赵区域的文物古迹,除帝王都成宫殿外,便是帝王陵墓了。历代帝王陵墓之中,当首推金代皇陵,其次为明皇陵和清皇陵。

北宋末年,女真族勃兴于东北,1149年占领燕京,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确立为首都。金统治者为了巩固皇权,树立皇族在民间的正统地位,决定将皇家先祖坟墓迁往北京,建立皇家陵园。

金代皇陵位于北京房山区龙门口村至车厂村的九龙山一带。九龙山主峰俗称皇陵尖,又称主龙脉,以主峰向下分布有九条山脊,伸向平川。据《大金国志》载,当年海陵王“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岁余,方得良乡西五十里大洪谷曰龙城寺,峰峦秀出,林木隐映,真筑陵之处。遂迁祖宗于此。”又据《金史·海陵王纪》载,“贞元三年(1155)三月,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正隆元年(1156)十月,“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以山陵礼成,群臣称贺。

大房山金代皇陵,先后有十七个帝王和诸王埋葬于此。到明天启年间,满族(即原女真族)再次兴起于中国东北,建立后金政权,军事上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明朝统治者错误地认为,掘其祖坟,便可断其生机,遂派兵捣毁了金代房山陵墓,使仅剩残垣断壁。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遗址几乎淹没无存。1986年开始调查,在龙门口村山坡上发现一石碑,高约二米、宽约一米,上刻“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十个大字。睿宗是金世宗的父亲,其陵为景陵。另外,此处还发现一段保持原貌的道路,东西宽五点四米,南北残存三余米,专家推测,这是当年拾阶而上直通主陵的神道。调查中还见到雕刻精细的石栏板、台阶条石、龙头滴水、刻花石柱等大殿建筑基础构件,和龙虎文瓦当、绿琉璃瓦等殿顶用构件,以及石牌楼构件、石像生等神道设施残件。从文字记载与实地勘察可以确认,金代皇陵设施齐全,气势宏伟,与历代皇陵相比较毫不逊色。

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位于江苏南京市紫金山。孝陵的建筑结构,改变了汉唐以来的皇陵特点,首先取消了陵园内外二重城的结构,实行了三进院的布局,主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其次,封土前建方城,城上高矗明楼,楼后封土由覆斗式变为圆形,称为宝城或宝顶。

明代第三个皇帝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永乐七年(1409)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选址建陵,有明一代,在此建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即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祐樘的泰陵、武宗朱厚明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检的德陵、思宗朱由检的思陵。明十三陵占地四十余平方公里,整个陵区大体由陵道和陵园两部分组成。

陵道古称神道或神路,十三陵神道长七公里。神道之南为石碑坊,北行一公里为大红门,一垣三洞式,两侧竖立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进大红门便是神道,北行有大碑楼,楼碑高三丈余,铭曰“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备述成祖一生功业;碑阴刻有清乾隆皇帝《哀明陵三十韵》,碑楼四角各竖汉白玉石华表一座。再北行,有石人、石兽屹立路旁。再北行经龙凤门、七孔桥,直达长陵。长陵居十三陵之首,建筑最为宏伟壮观。

明代诸帝在位时间长短不一,财政状况各异,因此各陵规模也不相同,然其规制基本相同。每陵自成一独立建筑群,外面绕以红墙,前部呈长方形院落,后面为圆形宝城。其中的主要建筑依次为陵门、碑亭、裬恩门、裬恩殿。碑亭内竖无字碑,裬恩殿是地表中心建筑。裬恩殿后有牌楼,石五供(石香炉一个,石烛台两个,石花瓶两个)。再往后是宝城,宝城外墙砌砖,内填黄土,上建明楼,楼内竖石碑,上刻皇帝谥号。宝城下便是墓主人。

1956至1958年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主持发掘了定陵,使我们得以观察明皇陵的地下结构。定陵地宫由前、中、后殿和左、右配殿组成,皆由汉白玉、花斑石砌筑,各殿有券门相通。中殿设三座汉白玉雕宝座,一座雕龙、两座雕凤。宝座前摆放三盏长明灯和石五供,长明灯系龙纹青花大瓷缸。后殿和左、右配殿都设石棺床,其中后殿最大,长三十米,宽九米,高九点五米,棺床上摆放着三个朱漆棺椁,神宗朱翊钧居中,孝端、孝靖两皇后分居左右。定陵出土随葬文物二十余类,近三千件,另有大量金、银、玉、瓷及丝织品,极富考古价值。明十三陵是北京地区重要的古建筑群,是历代帝王陵墓保存最完善者,并已成为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清代皇陵有四处,辽宁省新宾县葬有努尔哈赤的先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墓则在辽宁省沈阳市;另外两处都在燕赵大地,一为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之清东陵,一为河北省易县之清西陵。

清东陵距北京一百多公里,是以顺治皇帝的孝陵为中心的清代皇陵。其建筑规制与明陵相似,时有帝后分别建陵是其特点。孝陵东侧建有顺治皇后的孝东陵,康熙皇帝的景陵和景妃陵、双妃陵,同治皇帝的惠陵和惠妃陵,顺治皇帝母亲的昭西陵。孝陵西侧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和裕妃陵,咸丰皇帝的定陵和定东陵、定妃陵。清东陵葬有五帝、十五后,及妃、嫔、福晋、格格等一百五十余人。

清东陵地面建筑全仿明制,陵区总门户是大红门,门前高矗一座石牌坊,汉白玉质料,五间六柱十一楼;大红门前竖“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石牌。门内为神道,北行有大碑楼,内竖两通神功圣德碑,用满汉两种文字记叙顺治皇帝一生的业绩;再北行,石像生峙立神道两侧;神道上建有石桥。神道最北端建有各种附属建筑,如小碑亭、省牲亭、神厨库、玉带桥等。东陵每座皇帝陵前的神路两侧,都立有石像生,只是数量不等,孝陵规模最大,共有石像生十八对,数量最多。

神道直通隆恩门。门内耸立隆恩殿,这里是陵墓地表主建筑,殿内供奉帝后牌位,在此举行祭奠仪式。隆恩殿后是一垣三洞琉璃花门,两侧有围墙连接,筑成方城。方城上的前部建明楼,楼内立石碑一通,以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明楼之后是宝城,宝城正中垒筑圆形封土,称之为宝顶,下面是地宫。

清皇陵地宫平面图呈长方形,由墓道、石门、明堂、穿堂、金堂组成,金堂内设石棺床,上面放置帝后、嫔妃等墓主人的棺椁。清皇陵地宫的规模不及明定陵,然地宫内石刻艺术远胜明代定陵。

清西陵在北京西南方向,河北省易县境内。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为了突显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愿将自己的陵墓排在列祖列宗之后,便另辟陵区,遂选址建陵于易县,并示意后代子孙跟随自己也葬在此处,于是形成清西陵。然而雍正以后诸帝,并未完全按他的意志行事,或葬东陵、或葬西陵。

清西陵以雍正泰陵为中心。泰陵西南有嘉庆皇帝的昌陵,道光皇帝的慕陵;泰陵东南是光绪皇帝的崇陵,前后有四位皇帝,九位皇后,二十七个妃子及六座亲王公主陵寝,其规模远不及清东陵。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列强入侵,加之民初军阀战乱,且清陵埋藏较浅,因此屡遭盗匪劫掠,几乎没有一座完整墓地保存至今。最严重者是1928年,军阀孙殿英动用军队,炸开乾隆裕陵、慈禧定东陵地宫,将大量珍贵文物、金银珠宝洗劫一空。所幸西陵易县地方民风淳朴,陵区古松巨柏保留至今,为陵区景色增加无限古朴凝重气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