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
民居,就是民间的住房。衣、食、住、行,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所以居住建筑在各类建筑中是出现最早、数量最多的类型。
在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遗址中,我们了解到原始人类最早是住在天然山洞中的,后来才开始建造自己的住所。在生产力十分不发达的情况下,原始人只能在干燥地区挖掘地下的洞穴,在潮湿地区或者在树上,或者在高地上搭造窝棚作为住房,我们称它们为穴居和巢穴或增巢。《礼记·礼运》上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就是说,早期的帝王也没有宫室,冬天也是住的地洞,夏天也只能住在窝棚里。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掘出一处原始人的聚落,建造在河边的台地上,已经发现有住房遗址四五十处。它的中心部分还有供公共活动的房屋,外围还有作仓库的窟穴、烧陶器的窑场和埋葬死人的公共墓地。这里的住房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每边或直径多为三—五米左右,它们的形式,早期的为半穴居,就是住房内的地面低于室外80厘米;晚期的圆屋地面已经和室外相平了。从遗址上留下的成排洞穴推断,这些房屋的上部可能是由树干和枝叶搭成的屋顶,屋顶上用掺有草茎之类的泥土涂抹以防雨雪。从陕西半坡村遗址可以看到,人类的住房逐渐由树上和地下移到地面上来了。可惜的是这些早期住房,因为都是土木材料建造,几乎没有留下实例,我们只能从绘画、雕刻和坟墓里的明器(一种殉葬用的陶制模型)上看到早期居住建筑的形象。大体上说汉代已经有大量平面为方形、长方形的住宅,已经用木结构构架、土墙,而且在有钱人的大住宅中已经有几座建筑组成的院落形式了。宋代住房形式已经发展得和明、清时代的住宅没有什么差别了。
建筑总是以满足人的各方面使用要求为基本目的。居住建筑就是为满足人类的生活要求而创造的空间和环境。人的生活不能不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这里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影响,社会意识、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等等。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宗法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对居住建筑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筑又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幅员广阔,从西北到东南,地势由高原到平原;气候由寒温带经中温、暖温直到亚热和热带;西部干旱少雨,东部又潮湿多雨。在建造房屋的材料上除砖瓦外,西部多黄土,山区多木材、石材,南方又盛产竹材。这种种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住宅的形式和建造方法。再加上各民族、各地区在风俗习惯、文化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居住建筑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下面我们只能挑选几个地区的主要民居类型加以介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