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址·楚长城
据史料记载,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河南省境内的长城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修建的,涉及豫南楚长城及豫北古长城,总长千余公里,其中以楚长城最早也最为知名。
楚长城现存约有800km,分布于南阳、平顶山、驻马店三市的邓州、淅川、镇平、南召、方城、唐河、鲁山、叶县、舞钢、泌阳等十县市。
春秋时期,楚国最先在今河南伏牛山一带因山设险,利用山岭高地和河流堤防,将一系列小型防御城堡连成条状防御体系,称为方城或连堤。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长城。
据《水经注》“汝水”条记载,“醴水……径叶县故城北,成公十五年,许迁于叶,楚盛周衰,(庄王)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城。”《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条也说:“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方城是依地形排列的防御性小城,是屯兵警哨之所,是演变为长城的一种重要形式。《后汉书·郡国志》载:“郦县(今内乡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西南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在楚国与中原诸侯争霸的战争中,楚长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战国时代,为了对付列强特别是秦国的进攻,楚国又不断将方城扩大,使之更加完整坚固。据唐张守节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引《括地志》所载,这时楚长城“起于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今河南内乡县北),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垒石为固”。从史料记载中可以明确,楚长城创于春秋,盛于战国。
楚长城的全线分布轮廓略呈“∩”形,从现存遗址的情况看,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西线大致自湖北竹山县起,向西北交于淅川县、邓州市相毗邻的杏山,入邓州市东北的穰县故城,再转向西北,逾湍河,经内乡县郦县故城,连西峡、内乡两县间的翼望山,复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入南召县。西内线循镇平、内乡两县交界北行到南召县板山坪镇周家寨(金斗关),再向北抵达南召县乔端镇野牛岭关。北线自南召县乔端镇沿伏牛山脉迤逦向东,经马市坪、崔庄、留山、小店、云阳几个乡镇,入东北皇后乡的鲁阳关,东进鲁山县、叶县。东内线由鲁阳关南下,沿三鸦路经楚王行宫处和云阳关,至第一鸦所在的白花寨。东外线自南召县东北部入鲁山县,转向东南,经叶县与方城二县交界的方城山(又称黄城山或黄石山),再向东南入泌阳县中部,又折西入唐河县境。
楚长城曾被长城研究专家称为“长城之父”,为中国最早的长城。
楚长城局部(其一)(杨华南提供)
楚长城局部(其二)(杨华南提供)
楚长城局部(其三)(杨华南提供)
楚长城局部(其四)(杨华南提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