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建筑·沁阳清真北大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伊斯兰教建筑·沁阳清真北大寺

沁阳清真北大寺位于沁阳市区北寺大街中段,创建于元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麦斯吉德”,意为礼拜的场所,回族穆斯林每日五次礼拜、每星期五的聚礼,以及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等节日都在这里举行。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建,万历十八年(1590)建拜殿四楹。崇祯元年(1628),寺毁于火灾,崇祯四年重修门、庭、堂、室,重建窑殿三楹。清代续建厦殿、讲堂及沐浴所等。道光年间窑殿因地震崩裂,清光绪十三年(1887)在原基上重建,并对殿宇重新进行彩绘。道光二十六年(1846)当地回族分支于寺西北创建清真新寺,后改为女寺。

清真北大寺占地约3100㎡,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坐西朝东,由男寺和女寺两部分组成,现存殿堂与附属建筑80余间。清真北大寺以男寺建筑为主体,由厦殿、过厅、四讲堂、客厅、前后拜殿、窑殿及两侧沐浴室、居家仓储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呈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体量由前至后递增,拜殿由客厅、前后两重拜殿及窑殿共同组成,浑然一体,纵深达36m,建筑风格别具特色。

大门(厦殿)为单檐歇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孔雀蓝琉璃瓦覆顶,脊兽齐全。檐下置单栱造异形栱,透雕花鸟图案,明间和次间各一攒。殿内脊枋上阴刻“大清龙飞嘉庆岁次己巳月拾玖日吉时创建”。殿内明间两侧立碑刻多通。厦殿彩画为元代所绘,形式介于旋子和苏式之间。殿前置八字墙,孔雀蓝琉璃脊兽和筒板瓦屋顶,檐下混枭砖叠涩至墙体,墙体顶部镶砌仿木的琉璃斗栱、平板枋、额枋及垂莲柱装饰,栱枋上施以牡丹、莲花、云线等图案。

四讲堂为卷棚式单檐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灰筒板瓦覆顶。过庭为单檐卷棚式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客厅为卷棚式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明间檐下悬挂《明太祖高皇帝御制至圣百字》匾额一块。前拜殿为单檐卷棚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与窑殿、后拜殿连为一体,绿琉璃瓦覆顶。后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檐下斗栱为五踩双下昂。殿内雕梁画栋,沥粉贴金,彩绘图案以牡丹为主,手法接近旋子彩绘,年代为明末清初。窑殿系砖砌无梁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为三个圆券门,明间后壁正中为神位龛。殿内分三室,砌作三穹隆顶,中室高,左右两室略低。明间殿顶为单檐“十”字歇山顶,两次间为单檐“T”形歇山顶,均为琉璃瓦饰顶,脊刹为宝瓶。檐下镶嵌琉璃斗栱、平板枋、额枋及垂莲柱,并雕饰牡丹图案。外观玲珑多姿,巍峨壮观,为我国伊斯兰教建筑的精品。

女寺位于男寺西北,与男寺相邻,占地625㎡,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主殿面阔六间,进深两间,绿琉璃瓦覆顶。另有东上房、西厢房、仓储房和伙房等。

清真北大寺建筑结构严谨,厅、殿造型别具一格,为我国中原地区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伊斯兰教建筑群,对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大门(曹国正提供)

过厅(曹国正提供)

拜殿屋顶构造(曹国正提供)

拜殿(曹国正提供)

拜殿梁架(曹国正提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