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外交活动家苏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杰出的外交活动家苏秦

苏秦出生在战国中期,东周洛阳乘轩里 (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著名的纵横家。

起初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成功之后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果当初在洛阳有负郭田二顷,我也不会走上现在这条道路。他自称“进取之士”,“以其不复其常为进”,具有强烈的进取心。经过一番审慎的抉择之后,他把游说诸侯作为自己的事业,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苏秦生活的时代,诸侯混战越来越激烈,生存竞争的巨大压力迫使各国竞相延揽人才,知识分子于是风尘仆仆于各国之间,或远交,或近攻,或合纵,或连横,纷纷献上定国安邦的计谋,战国因此成为一个“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洛阳雄居天下之中,不论东奔西走,还是南来北往,这里都是必经之地。游士们在此歇脚,带来了各种新闻和清新的时代气息。在时代与环境的双重熏陶下,苏秦也跃跃欲试,毅然踏上了游说之路。

然而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回到家中,“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周围邻居则讥笑他不安分,他的自尊心受到巨大伤害。苏秦喟然叹息道: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弟,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怨我不争气。于是他发奋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骨,血流至足”。经过一年的刻苦努力,苏秦觉得学业有成,他再次踏上了游说诸侯的道路。

第一个目标是秦国。苏秦来得不是时候,秦国刚刚发生过变乱,对东方游士戒心重重,他费尽口舌,结果仍然是徒劳。他不再犹豫,折而东向来到赵国。这时在赵国当政的奉阳君李兑也很讨厌游士,苏秦在这里又一次碰了钉子。他没有灰心,继续向东北进发,来到了七雄中实力最弱的燕国,这次他终于碰到了愿意采纳他意见的君主。

苏秦在燕国的行迹,史书记载得很混乱。前些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集中记载了他倡导合纵伐秦的事迹,才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资料。综合各种材料可以看出,燕昭王很快就信任了苏秦。苏秦奔走于齐、赵之间,离间两国关系,防止齐国进攻燕国。后来,他又在齐、赵、魏等国中间穿针引线,多方撮合,终于说动各国,由赵国奉阳君李兑出面,约定韩、赵、魏、齐和燕五国合纵攻秦。周赧王二十八年 (公元前287年),燕国派出四万军队,自备食粮,跟随齐国行动: 两万人马助齐灭宋,两万人马从齐攻秦。韩、魏两国随后出兵,赵国则调发上党驻军从北面向秦国发起进攻。这就是战国中期著名的苏秦合纵攻秦事件。

由于五国各有打算,貌合神离,联军驻扎在荥阳至成皋一线裹足不前,大大削弱了攻击力量,因而并没有对秦军造成重创。但迫于五国的军事压力,秦昭王不得不放弃了帝号,并把先前占领的魏国地盘温、轵、高平等邑归还给魏国,把所占赵地王公、符逾等归还给了赵国,五国合纵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旧史中说六国合纵成功后,苏秦被推为纵约长,遂挂六国相印,这显然是夸张之辞,与近年出土的考古材料不相符合。但在周赧王二十八年的合纵事件中,苏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人物,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合纵攻秦之后,苏秦在燕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此后,迫于宫廷内部的斗争,苏秦离开燕国而来到了齐国,但他仍然心系第二故乡。在齐国他很快就赢得了齐湣王的信任,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这期间他在暗中仍替燕国做了不少事情。由于湣王过于宠信苏秦,引起齐国旧臣的妒嫉。他们收买刺客,把苏秦刺成了重伤。湣王多方调查,就是不能破案。苏秦临死前向湣王建议:我死之后,将我车裂示众,公开宣布: 苏秦为了燕国而在齐国作乱,所以车裂示众,这样凶手就可以找到了。果然,苏秦被车裂之后,凶手自己站出来请功。可惜还没有得到奖赏,他们的脑袋就被齐湣王砍掉了。

苏秦的一生与合纵事业联系在一起。合纵攻秦是东方六国的自卫举措,对东方地区的和平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应予肯定。在《史记·苏秦列传》结尾处的评论中,司马迁写道:苏秦起于社会的最底层,却能够发起合纵运动,“此其智有过人者”。这话说得比较中肯。苏秦那种刻苦钻研、认真学习的劲头,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精神的具体表现,值得后世学习和发扬。

在苏秦的影响下,他的弟弟苏代和苏厉后来也走上了游说之路,并相继成为驰骋天下的风云人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