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文学家侯方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清之际文学家侯方域

侯方域(公元1618~1654年),字朝宗,号雪宛,河南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文坛上一位名望颇高的文学大家。侯方域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侯执蒲官至太常寺卿。父侯恂,崇祯年间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总督。两代显贵,遂为商丘著姓。

侯方域少时在家乡读书,资质聪颖,博闻强记,文思敏捷,落笔如神,有“归德小才子”之美誉。十多岁时,他跟随其父住在北京,有机会“出事公卿”,曾师事倪元璐、范景文,并结交了不少有名望的人物。后来他返回家乡,常与名士贾开宗、徐作肃等一起研讨学问,切磋文章。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21岁的侯方城赴南京参加乡试。南京是东南地区政治斗争的中心,在这里,侯方域参加了东林党人张溥创办的“复社”组织,并积极与阉党余孽进行斗争,对阉党头子魏忠贤的干儿子阮大铖阴谋复辟的罪行进行了多次揭露。由于侯方域来南京应试,不仅结交了一大批东南名流,还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即李姬。侯方域的名作《李姬传》即是为歌颂她而作,后被著名戏剧家孔尚任改写成警世名剧《桃花扇》,遂使侯方域和李香君之名为人们所熟知,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李香君虽然沦落为妓,却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她十分敬重复社文人。当初,阮大铖曾与侯方域的父亲在京同朝为官,便想利用这层关系通过侯方域向吴应箕、陈贞慧等人说合,以图得他们的谅解,东山再起。于是阮大铖就暗中指使一个姓王的门客结交侯方域,而正是由于李香君的提醒,才使侯方域识破了这个阴谋,断绝了与姓王的来往,使阮大铖的打算成为泡影。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南京小朝廷置国事于不问,当权的马士英起用阮大铖。阮大铖借机排除异己,大肆打击迫害过去反对他们的东林党人,侯方域也在被通缉之列,他不得不逃离南京,先后投奔扬州的史可法和江北四镇之一的高杰,进行抗清运动。

商丘睢阳区壮悔堂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五月,南京不战而降,侯方域于这年秋返回故里。入清以后,他曾发誓不仕,和贾开宗、徐作肃等人重振雪苑诗社。顺治八年,有司欲立案查办他,且祸及其父,官吏还到其家中威胁,迫于这种形势,为使家人避免遭祸,他参加了河南乡试,录取为副榜贡生。此后他曾一度迷恋于笙歌曼舞之中,以发泄郁闷的心情。顺治九年,他突然有所悔悟,决心著书立说,不虚度此生。其著作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37岁时卒于商丘。

侯方域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位声誉颇高的文学家,他在诗和散文的创作方面都极具风格。当时文风日衰,人们以复占为号召,把摹拟前人当作文学创作的途径,只求在形式上亦步亦趋,不求继承其精华,“貌似而神亡矣,故明三百年无占文也”。侯方域倡导韩欧之学,主张诗文革新,他认为文章的形式应该根据其内容而定,不应该只寻求一种统一的模式。他的古文刚健苍劲,文辞精炼,很有特色,一反明代文章冗长、肤浅、柔媚、拖沓的毛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对其文章的评价很高: “愚谓本朝文章,当以方百川制艺为第一,侯朝宗古文次之。朝宗古文标新立异,指画目前,绝不受古人羁绁,然语不遒,气不深,终让百川一席。”他的文章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对改变当时的文风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与汪琬、魏禧并称为“国初三大家”。

侯方域诗歌创作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不少咏怀诗和咏史诗都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能够进行真实的表述,直抒胸臆。尤其是他后期的诗作,如《哀辞九章》,就充满了爱国激情,表达了对为国殉难的史可法、倪元璐、夏允彝、张溥等人的深切怀念。在散文方面,侯方域倡导韩愈、欧阳修的革新精神,再加上自己的刻意独创,自成体系。被当时的评论家称作 “诗追少陵,古文出入韩欧不愧也”。

侯方域前期的作品因其 “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古人之旨”,故而文章显得华靡浅薄。侯方域后期的作品却认识到前期的缺点,从而认真研究韩、欧、苏等古代散文大家的著作,并得其精髓,使自己的作品逐步趋向成熟,变得深刻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社会经验丰富了,阅历也广了,对事物的认识思考都比前期深刻。“所涉才多,则所得于事与理者精。” 因而其后作品才显得成熟、 深刻, 令人叹服不已。

侯方域不仅在文学上颇有建树,政治上也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出色的才干。他认为百姓是立国之本,百姓不安定正是由于“吏胥之横”,因而必须正官吏,正是因为朝廷只用宦官而不用真正的人才方导致官吏横行霸道,所以他认为宦官正是朝廷祸害的根子,并寄希望于朝廷除奸佞、任用贤才来实现国家的振兴。他的这种改良主张当时很为一些贤士们推崇。但因其触动当朝权势的利益而遭到忌恨,致使每次应试,总是落第。尽管如此,他仍不屈服,其文章与气节都得到世人的称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