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之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厚葬之失

公元前210年,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病死,葬在骊山。这座皇陵的富丽、阔绰,是惊人的。从秦始皇十三岁即秦王位,即开始陵墓工程,直至五十岁死葬时,还未竣工,秦二世时又进行了两年,前后费时三十八、九年,动用上百万人修造。入葬时,又随葬了无数的珍宝、大量的嫔妃,又将治葬事的工匠们尽闭于墓中。秦朝统治者这样做,正是为了陵墓的“万寿无疆”,万无一失。然而,仅仅过了几年,秦始皇陵即毁于战火之中。据《水经注》记载:前206年,项羽入关后,掘开陵墓,动用了三十万人,搬运了三十天,将其随葬品洗劫一空,最后又付之一炬,大火连烧了三个月!

厚葬之风,源于古代的迷信观念。封建帝王更利用其权势,妄图将今生侈奢靡烂的生活搬到“阴间”去,供他们永久享受。其实,这是多么可笑而愚蠢的想法。供他们死后享受的珍宝等等,成为后代盗贼们的擢取目标,弄得他们连尸骨也不得安宁。这当然是他们始料不及的,但也未必就成为前车之鉴。

完成于秦代的《吕氏春秋》一书,有《节丧》、《安死》两篇,对厚葬之失论述得淋漓尽致,称得上是《吕氏春秋》的作者们对秦始皇大造陵墓的谏书,结果如何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新乐府·草茫茫》是“刺厚葬”的,其中写道:“骊山脚下秦皇墓,……一朝盗掘坟陵破。……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言外之意,因为汉文帝尚俭,所以他的坟墓霸陵没有被盗掘。其实,白居易似乎没有做细致的调查。椐《晋书·索綝传》记载:晋愍帝时,有人盗掘了汉代霸、杜二陵,获得了很多珍宝。晋愍帝问:为什么汉墓中有那么多珍宝?索綝答道:汉代天子即位一年后就营造陵墓,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都用于建陵。汉武帝的茂陵,在他驾崩时,已经容不下任何东西,比较起来,霸、杜二陵,算是节俭的了。

汉人大讲“过秦”,汉代的“文景之治”也以“尚俭”而闻名。然而,后人哀之,往往并不鉴之,所以历史才一遍一遍地重演。一代一代的皇陵建起来,又一代一代地被盗掘!诗人们在咏怀古迹时,也才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哀歌。

对“历史教训”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这就是历史给人的最大的“教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