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修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枫桥夜泊》的修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张继的杰作《枫桥夜泊》,写得极好,千古传诵。日本人很早便把它写进了教科书,这首诗出了名,连苏州的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胜迹和古董。然而,就有人认为这首诗不妥,有毛病,需要改动。于是围绕着它的改动,便产生了不少有趣的话题。

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认为“夜半”三更不是撞钟的时间,需改。还有人说,“月落乌啼”不妥,在上弦月落下去,天色暗淡即将黎明之前,乌鸦是不啼叫的,需改。

清代有位学者叫王端履,按照他的意思,首句不叙明泊舟夜宿之由,则次句“对愁眠”就不知是对谁愁和对谁眠。据此,他把这首诗改为,“羁客姑苏乍系船,江枫渔火对愁眠。钟声夜半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他认为这样一改便讲得通了,殊不知诗味便也随着这一改而消失殆尽了。

除此,还有更有趣的修改意见。据说宋代苏东坡和佛印认为中有多处与事实不符,于事理不通。譬如,“霜”只能在地上可见,不可能有什么“霜满天”;“眠”是睡着了,怎么还能对“愁”以及“渔火”有感觉呢?只有处在半醒半睡之际,才能感觉得到,此字应改为“寐”。至于最后两句,应该对调:只有先听到“钟声”,尔后才想到“姑苏城外寒山寺”。所以,整首诗应为:“月落乌啼霜满地,江枫渔火对愁寐。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每句似乎都落到了实处,但整体一读,便感到缺少了原诗的那种神韵和意境。

实际上,这首诗写得与事实并无不符之处。早年运河支流经流寒山寺前,河上有两座拱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寺的西边三百米处,曾有一座隋代的“乌啼桥”,可惜清代已毁。离寒山寺两公里有两座山:狮子山和愁眠山。可见“江枫”二字非指江水和枫树,“月落乌啼”及“对愁眠”等句也有了着落,寒山寺的钟也确实是夜半才敲的。诗人正是很自然地将眼前的生活小景入诗,巧妙地运用了有寓意的语带双关的地名,使整首诗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根本无需修改。前面所提到的那些修改意见想来大都没有经过认真的实地调查,只是凭着想当然,自然站不住脚。

一首好诗追求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境。改得好自是“一字千金”,相反,那些凭想当然的修改意见,那些过于胶着于一字一句的修改意见,只会给一首好诗增加一点有趣的“花边新闻”,甚至留下贻笑大方的遗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