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改诗得与失
诗不厌改,文不厌改,是说诗文经过反复锤炼推敲才能越改越好。如郑板桥和他的老师郊游,走到一桥,见少妇落水,郑板桥的老师随口吟道: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以为诗不合实际,就改吟道:
谁家女多桥,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郑板桥虽是学生,但所咏更合实际,更经得起推敲。是弟子不必不如师也。
又如王安石《泊船瓜州》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很形象、生动。但其初稿乃系“到”字,又改为“过”,“入”“满”等十字,最后才定为“绿”,是自己千锤百炼寻求稳妥之字也。
但是改诗改文也有改坏者。如杜牧有诗道: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蠢,参差烟树五湖东。
明代谢榛很有诗才,喜好挑古人诗句不美谐之处加以更改。对杜牧诗第三联,他认为不好,改为“深秋帘幕千家月,静夜楼台一笛风”他以为更有诗意。然而殊不知虽改了两字,杜牧原本登高抒怀之作,却变得不伦不类。“夜月”和“风雨”且不说失去了动荡感,而草连空,天淡云闲、鸟去鸟来,也不是夜景,使全诗统一和谐的美反而遭到破坏。
批判改正前人或他人之不足,必需首先领会他人原作之意,妄以己意加于他人,而改他人之作,必然产生非驴非马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