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兵在握酿大乱
清朝初期,为了尽快巩固其统治,收拢人心,重用了明朝的一些降将。其中对原明朝辽东边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因其在清朝入关作战中立下的功劳,尤为倚重,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兼领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镇守福建。此三藩王到任后,置官吏,练士卒,极力发展自己的势力。特别是吴三桂,拥兵50多万,以其王地距京城遥远、遂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控制了云、贵诸地,俨然形成一个国中之国。康熙即位后,对三藩拥兵自重,终成尾大不掉的趋势看得很明白,久有撤藩之心,但由于三藩有一定实力,未敢轻举妄动。康熙12年(1673年),尚可喜以年老请求还乡,清廷非常痛快地允许他的要求,允其与家眷及亲兵返回东海(今辽宁海城)故乡,此事对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震动颇大,吴三桂早知清廷对他不放心,遂藉此机会,约耿精忠一同上疏,请求“撤藩”,实则意在刺探清政府的态度。康熙力排群臣众议,认为如再姑息藩王、势必造成尾大不掉,难以驾驭的后果,便立即下令撤藩。吴三桂见此情况,决意起兵叛乱。他在要挟云南巡抚朱国治一同谋反不成后,将朱杀死,于同年11月举兵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发布檄文,以“反清复明”相号召,次年又自称“周王”。随后不久,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参加叛乱,一时之间,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俱起,清朝在中国南方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叛军初起时,由于实力较强,清朝各地守军寡不敌众,进展比较顺利,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率部叛清助吴,江南大部,多为叛军占领,可是,吴三桂对彻底打垮清朝势力没有信心,他意图尽占江南,划江而治,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他不敢也不愿渡江北上。因此,清政府在平定了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的叛乱之后,立即派勒尔锦等数路大军南下,很快遏制住叛军的攻势。同时,各路清军协同作战,多次重创叛军,尚之信,耿精忠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向清廷投降,吴三桂见人心离散,屡战屡败,只好步步后退,并于康熙17年(1678年)3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匆忙称帝,建国号周。此举暴露了他“复明”是假,当皇帝是真,益发使人心涣散,军无斗志,不久,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蕃继位,但叛军前途已是日薄西山。康熙19年(1680年),清军势如破竹,直下云、贵,吴世蕃穷途末路,服毒自杀。耿精忠、尚可喜二人虽叛而复降,仍未保住性命,清政府经过8年之久的艰苦努力,终于平定了这场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影响面较大的叛乱。
“三藩”之乱是清初教训颇深的事件,虽然“三藩”在助清入关和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给他们以藩王的地位、权势,使他们得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在危害到自身利益时便兴兵作乱,从军事上看,容忍他们重兵在握,对他们在军事力量上的防犯不严是重要原因之一。军队是国家统治的机器,不应成为个人借以满足其野心的工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