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特切夫·阴影汇合了青灰的阴影》中外哲理诗赏析
阴影汇合了青灰的阴影,
色彩已暗淡,声音已入梦,
生命和运动都化成了
昏暗的朦胧,遥远的嗡鸣……
只听得那不可见的飞蛾
轻舞粉翅,漫游夜空……
啊,难言的忧郁的时辰!
万物在我中,我在万物中……
暮色啊,睡眼惺忪而静寂,
请默默流进我的心底。
把安静、慵懒、芬芳的香气
一齐注入,而使我心灵平息。
丘特切夫一生创作有400余首诗,多以歌咏大自然和抒发人的内心感受为主。其中,对夜和混沌的吟唱,又是他所偏爱的题材。《阴影汇合了青灰的阴影》就是他的一首著名的夜歌。
丘特切夫被公认为是一位感情细腻,善于捕捉丰富多采、变幻不定的自然现象,表现深刻哲理内涵的著名诗人。春、夏、秋、冬,朝朝暮暮,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轮回在他笔下,一经点染,就能焕发出闪光的思想和浓厚的诗情。其中,昼与夜相比较,他似乎更衷情于那浓烈深沉的夜色,哪怕它犹如“沉重不安的梦”(《夜的天色多么郁闷》)。他写有很多夜的颂歌,但绝无雷同,在这首夜歌中,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截了当地明言夜晚是如何莅临人世的,而是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首先从色彩和音响入手,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变化,通过一句“阴影汇合了青灰的阴影”,告诉人们,“色彩已暗淡,声音已入梦”,夜色悄然而至了。白日的喧嚣远远而去,消逝了,声音进入梦幻之中,一切的一切在静谧的夜色中,都溶化为“昏暗的朦胧”和“遥远的嗡鸣”。沉重的夜幕之下,月色全无,灯火阑珊都不见,唯有那可听而不可见的飞蛾在“轻舞粉翅,漫游夜空……”夜色融融,万籁俱寂,这不正是大自然中难得的天地融为一体的混沌时刻吗?诗人一心向往自然,渴望返朴归真的虔诚愿望,在此时此刻终于得到实现——“万物在我中,我在万物中……”这是一种超凡入圣的感觉,物、我有别,而又相互统一,相互包容,此乃混沌夜色特有的情景交融的产物呀!在第二节诗中,诗人笔锋一转,从外界环境一直深入自我的心田,尽情地去体验那贯注于其中的夜的“静寂”和“安静、慵懒、芬芳的香气”。这里作者使用了象征主义诗人常用的通感的手法,把夜的香气听觉化、拟人化,形容为“安静”的、“慵懒”的,加强了身入其境的诗人平息心灵颤动的心理效应,由此显示出进入了一个“入静”的状态。注意,这里的入静与佛家所言的静思不同,用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静思之时,“自身将同超验的存在与世界发生关联”,这时,人是以“神圣、敏锐、超感觉的目光”看待一切的。静而有所思,静思与感悟总是密切相连。然而与此不同,作为一个泛神论者,丘特切夫在回归大自然,溶入夜色,夜气贯注心田,进入“入静”佳境之后,深入的却是一个“忘却自我”与整个陷入睡眠状态的世界“化为一体”的哲学境界,以致消融了个体意识,甚至不惜去品尝死亡的味道, 只让感情充溢其间,去感觉、体验这主客体“同一”的混沌世界。“让我尝到灭亡的滋味吧,/和瞌睡的世界化为一体”,诗人这样自言自语,他的确是沉醉于其中了。但是,人真的“忘却自我”了吗?细细咀嚼,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昼夜交替,黑夜终将有尽时,诗人沉醉于“天人合一”的混沌境界中的幸福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在此感受到的分明是他那充满生命激情的清醒自我意识和渴望并不等同于现实的悲剧感。
通过人与夜色的自然交融,诗作表现出明显的泛神主义思想和诗人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我们欣赏他那宽广的襟怀、热情奔放的心灵,更钦佩他细致入微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只有短短的16行诗,便把可“感”而不可“思”的复杂心理和深刻的生命哲理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把可听而不可见的夜色描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实在是不可多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