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匡满·垂钓者》中外哲理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杨匡满·垂钓者》中外哲理诗赏析

有国籍的河水里

鱼没有国籍

有国籍的垂钓者

用的语言没有国籍



垂钓者的脚步

轻柔如同嫩草

垂钓者的目光

是用细筛筛过的沙滩



河水因人不再暴躁

而同样变得安宁

太阳因人不再激烈

也因此趋于平静

垂钓者会忘记情人

可他的性格

却最宜做父亲

垂钓者会忘记孩子

可他的耐心

又恰是称职的母亲



当月亮将水波抚平

当细绳将阴谋藏匿

当鱼钩控诉人的残酷

垂钓者冷峻如同圣哲



于孤独中求得解脱

于捕杀中赢来欢乐

只要对人类亲和

又何妨对鱼们残忍



等待是垂钓者的格言

等待是一种历史的狡黠

当猎物和欢呼一齐跃出水面

这瞬间你便是万物之王

1989.5.于波恩



《垂钓者》这首诗写的是有关国际往来的重大题材。

诚然,以《垂钓者》为题,要写垂钓者与垂钓。因此,诗人将人物与景物交融在一起,为我们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草嫩,沙明,河水静静地流淌,太阳温煦而不酷热。就在这种和谐的背景上,垂钓者出现了:他的脚步,“轻柔如同嫩草”,这里脚步与嫩草因轻柔而联姻;他的目光,是“用细筛筛过的沙滩”,这里目光与沙滩缘纯洁而结伴。他的性格,已扬弃先辈人的暴躁与激烈;他垂钓时的专注,可以忘掉情人和孩子;他对鱼们, “冷峻如圣哲”;垂钓成功之后的表现,竟然会像天真活泼的孩子那样欢呼雀跃。

这是多么宁静幽美的一幅垂钓图啊!但这垂钓图的前一页,却是战乱与罪恶。请不要忘记篇末注明的写作地点:“波恩”;波恩曾是德意志联邦的首府;也不要忽略诗人记下的写作时间:“1989.5”。虽然两次世界大战早已凝固于史册,但人们能够忘记这个国家的战争狂人加在世界人民头上的残忍吗?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的回顾,诗人才在“于孤独中求解脱/于捕杀中求欢乐”的解说之后,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叹:“只要对人类亲和/又何妨对鱼们残忍”。

对鱼们“残忍”能说明垂钓者具有残忍的一面吗?不能。存在于人类之外的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弱肉强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类征服人类之外的万物,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这一切,无所谓“残忍”可言。至于诗中有一句:“鱼钩控诉人的残酷”,那也只是借助拟人化的手法,反衬垂钓者在向自然进行索取时所表现的态度和意志。

诗人的构思是绝妙的。倘若不读诗的后一半,我们很难理解诗人为什么一开篇就要发一番河、鱼、人、语言有无国籍的议论。及至读到“只要对人类亲和/又何妨对鱼们残忍”,我们才恍然大悟,因为地球上两次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世界大战,就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是国籍,将人类束缚于狭小的天地;是战争,令人类陷于隔膜。那么,是什么使垂钓者的心与域外游客的心息息相通呢?就眼前景来说,是垂钓这一人类的共同兴趣与爱好。这是一种没有国籍区分的共同语言,表达了人类只应向自然索取而不应互相掠夺的共同愿望。

诗人对于自己赖以抒情的人物形象,其把握是十分准确的。垂钓者那轻柔的脚步,纯洁的目光,安宁平静的性格,冷峻如圣哲的人生态度……无不表明垂钓者是一个善良而真诚的人。诗人以为,这才是德国人民的本色,人类的本色。

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人类应该摒弃残忍,普遍地亲和相处。可以说,这是诗人为《垂钓者》一诗的美丽躯壳注入的最美的灵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