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龙光长老·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苏轼

斫得龙光竹两竿, 持归岭北万人看。

竹中一滴曹溪水, 涨起西江十八滩。

〔岭北〕指五岭以北的地区。〔曹溪〕在广东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唐仪凤中,邑人曹叔良舍宅建宝林寺,故名曹溪。又禅宗别号。以六祖慧能(公元638至713年。唐代僧人。佛教禅宗第六祖。)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名。〔西江〕珠江干流,在广东省西部。

此诗作于宋徽宗靖国元年(1101),当是时诗人奉诏回京,为赠别其好友龙光长老而作。诗中的真情流露,使我们不难看出二人的殷殷惜别之情,同时体味到诗人对龙光长老禅学修养博大精深的由衷赞羡。

起首句“斫得龙光竹两竿”看似平淡,如信手拈来,但其间蕴意之深,却是非大手笔而不可为。正如陶明濬《诗说杂记》所谓“真能诗者,不假雕琢,俯拾即是”。这是意之愈深,象之愈淡的诗境。龙光长老身遁空门,挚友别离,亲手砍下翠竹两竿相赠诗人,一喻“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之禅意。翠竹貌似无情,实则有性,用它相赠友人,可见佛家弟子的良苦用心。二赞诗人有如挺拔翠竹的高风亮节,勉励诗人时时处处以翠竹为侣,不向多舛的命运低头,自始至终保持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亦喻“君子之交淡如水”,个中眷眷深情,感人至深。“持归岭北万人看”表明诗人已体悟到龙光长老赠竹的喻意,对两竿翠竹极为珍视,尽管归路迢迢,却始终带在身边,并向“万人”展示,自然也使得众人对此挚交十分景慕。

“竹中”二句,笔峰陡起,神气俱来。“一滴水”与“十八滩”对映鲜明,其间着一“涨”字,化静为动。这一夸张手法挥洒成两种迥异的境界,大开大阖,颇具气势。此时的诗人如“羽化登仙”,思想进入了广阔的宏观境界。由此可见方东树《昭昧詹言》所论“坡公之诗,每于终篇之外恒有远境,匪人所测。……其一段忽从天外插来,为寻常胸臆中所无有”,实非夸饰之辞。“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的含义有两个层次的理解。其一,诗人此处所抒之情,是前两句诗情的升华。“一滴曹溪水”喻龙光长老赠竹的一片深意,仿佛“西江十八滩”的急流在人心中激起了万般思绪和无限感慨。其二,诗人对龙光长老的禅学修养作了更进一层的称颂。用“一滴曹溪水”喻龙光长老悟得禅宗真谛。曹溪因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名,以后“凡言禅,皆本曹溪。”“西江十八滩”这一意象是指博大精深的千种禅意,万般禅法。至此,诗人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的这首暮年力作,已臻自然天成、炉火纯青的境界,使我们分明地感到诗人对世间美好事物与珍贵友情的无限眷恋,同时,也隐隐地体味到诗人对佛理参悟的真诚和认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