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中女·[唐]于濆》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于濆(832—?),字子漪。咸通进士,终泗州判官。与刘驾、曹邺等皆不满当时拘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诗风,作古风三十篇以矫时弊,号为“逸诗”。今存诗四十余篇,有《于濆诗集》。

此为古风逸诗之一,师承白居易的乐府讽谕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明白如话,不难解得,除却几处用典需加提示。越娃指美女西施,因西施乃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南)人;韩娥为传说中善歌之女,曾在齐国雍门卖唱,雍门之人有“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之感,事见《列子·汤问》;赵飞燕系汉成帝皇后,能歌善舞,身轻如燕,故称“飞燕”,诗中泛指富家女儿。诗人向我们介绍了一位里中贫女,她终日劳作,生计维艰,虽然洁齿明眸,貌比西施;歌喉婉转,音类韩娥,却明珠蒙尘,埋没乡间。她做梦也想不到,富贵人家的女子,满头上竟插满了黄金饰件!诗人悲愤地说,这样也好,看不到这些金珠宝玉,也就不会作非份之想了。诗中揭示出的贫富差距,可有天壤之别!表明了作者对贫女由衷的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强烈愤慨!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两句,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贫女劳作不辍,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却“只识蒿簪”,享受不到自己应得的劳动果实,连看一眼珠玉都不可能,何等不公!这是作者的不平之鸣;但“无奢侈心”却是一种美德,默默奉献,毫不索取,甘居清贫之中,这又是作者的感佩之辞!然把无奢侈心归结为是因为见不到珠玉,这又是对贫女的一种曲解,反映出作者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局限性。

撇开在诗中的具体含义,这两句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哲理启示:玩物必丧志,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则将一事无成。俭朴,乃是通向事业成功的大门,这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崇的一种美德。

比兴是乐府诗中常用的手法,此诗以池鱼不识海水之深起兴作比,甚为自然贴切。对里中女的大段描绘,似可看成层层铺垫,为最后两句蓄足了气势,强化了诗作的批判力量。这种“卒章而显其志”的方法,运用得十分成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