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于景祐四年 (1037) 随父王益定居江宁 (今江苏南京)。第一次罢相,又退居江宁钟山,悠游啸咏。熙宁八年 (1075) 二月,他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于“泊船瓜洲”时作此诗,表达了留恋钟山、渴望再回钟山的深情。

人已渡过长江,即将北上,其目光却不投向北方的汴京,而是越过长江“一水”,投向 “南岸” 的京口; 再越过京口而南望钟山,已为重山所遮。“数重山”而说“只隔”,极言距离甚近,然而毕竟把钟山遮住了,望不见。“钟山”是全诗的焦点,前连“瓜洲”,后接 “照我还”。“照我还”者,照我还“钟山” 也。读“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便觉一个“还” 字呼之欲出,但作者不立刻说“还”,却垫了一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如无此句,则直而少味; 有此句,则走处仍留,急处仍缓,突出了欲“还”钟山的渴望,使结局更富情韵。

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记载: 吴中士人家藏有这首诗的草稿,其第三句,“初云 ‘又到江南岸”。圈去 ‘到’ 字,注曰 ‘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 ‘入’,旋改为 ‘满’。凡如此十许字,始定为‘绿’。”从十多个字中选出的这个 ‘绿’ 字,的确很精彩。“春风”是抽象的。人在江北而眼望江南,不论用 “到”、用 “过”、用 “入”、用“满”,都不能使“春风”视而可见。而从“春风” 的功效着想,用一“绿”字,就立刻出现了视觉形象,使作者触景生情,留恋江南的无边春色,“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激情,也就不可阻遏,随之喷薄而出。

从这句诗本身看,用 “绿” 字当然比用 “过”、“入”等字好。但唐人已有“春风已绿瀛洲草” (李白)、“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之类的诗句,因而看不出王安石有多少创新; 而从全篇着眼,则王安石选用的这个 “绿” 字所起的作用,就更值得充分重视了。

王安石变法,曾受到猛烈攻击,阻力极大,因而罢相。二次拜相,在离开钟山北赴京师的路上心潮起伏,疑虑重重。这首诗,便是这种心态的外化。最后选用 “绿” 字,也许是想起了王维句:“芳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有的鉴赏家并未读懂这首诗,因而也并未看出这个 “绿” 字在全诗中有何妙用,却东拉西址,把它的 “妙处” 谈了一大堆,其实全未搔着痒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