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诗·王勃》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古人多喜爱以亭台楼阁为歌咏对象,借物言情,或抒发抱负,或寄寓悲愤,给后世留下不少名篇。《滕王阁诗》即为其中之一。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九月九日,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屿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往省父亲,途经南昌,也被邀入宴。他即席挥毫,顷刻写成《滕王阁序》,满座宾客为之惊叹。《滕王阁序》末附有这首诗。前者是著名的骈体文,这是对前者的概括。

首句紧扣滕王阁这一审美对象,描绘它矗立赣江边踞高临下的空间态势,给读者造成一种崇高庄严的印象。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省新建县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系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诗人睹阁观景触发诗情,遥想昔时盛况,而今日人去阁空,繁华消失,不免兴起物是人非光阴易逝的感慨。首句为全诗情绪的起伏跌宕,定下了基调。诗人作此“曲词”,亦是自己心灵的折射,抒发了自己当年被逐出王府的难言之苦。珮玉,是古人佩带在腰间的玉饰;鸾,指刻有鸾鸟形的铃铛。加一个“罢”字,把歌舞热闹场面一笔勾尽。

第二联在线索上与首联相衔接,写眼前之景,是对首联的推进,愈益显得人事遽变的悲哀。这两句对仗工整,“画栋”对“珠帘”,“云”对“雨”,“朝”对“暮”,“飞”对“卷”,“南”对“西”,成了境界的立体多棱感,提供更多的审美信息。

第三联是对第二联意境的延伸和深化,既说人事变迁之速,也叹韶华易逝;其中既有阁的创建者滕王李元婴,也有诗人自己。“律诗要处处打得通,又要处处跳得起”,“手写此联,眼注彼联”(刘载熙《艺概·诗概》),王勃在这方面颇具功力。此联的“闲云”与颔联的“南浦云”相照应,“潭影”又与首联“临江”相接。“日悠悠”是说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白云倒映在潭水中,悠悠然。接着说,“物换星移几度秋”,言人生易老,而景色依然。

尾联自问自答,抒发《滕王阁序》里已表述的安贫知命思想: “天高地回,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长江”指赣江,长是形容词。诗人睹物生情,问“阁中帝子今何在?”答曰: “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用隐语来回答,这种艺术手腕,正如现代电影艺术中惯用的“空镜头”一样,让人通过实景去体味,却更能使人领会其中真意,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在诗的结尾采用这种含蓄手法,在唐代近体诗中王勃可说是最先尝试的一人。

有人说这首诗的思想倾向消极,其实不尽然。对此应作全面考察,如结合《滕王阁序》来读,可见这首诗的思想的来龙去脉。《序》中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其实,他在逐出王府之后,悲愤,却并未失去进取之心。诗文结合起来读,就可以更明白了。

勃为文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初不加点,时谓“腹稿”。《滕王阁记》“落霞孤鹜”之语,至今称之。其诗甚多,如“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上巳》云: “绿齐山叶满,红曳片芝销。”《九日》云: “兰气添新酌,花香染别衣。”又《咏风》云: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情。驱烟入洞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最有余味,真天才也。(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

王勃《滕王阁》,卫万《吴宫怨》,自是初唐短歌,婉丽和平,极可师法。中、盛继作颇多,第八句为章,平仄相半,轨辙一定,毫不可逾,殆近似歌行中律体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王勃《滕王阁诗》,直是讥刺阎都督,“画栋”以下,皆言富贵之不久长也。今阁上有帖子是“画栋”二句,却是写景,有繁华气象,诗未必如是也。(〔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