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曾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注释】

①创夷:亦作创痍,创伤。

【评说】

本诗选自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六、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一八。

李世南(生卒年不详),宋代画家,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明经及第,曾参加过《元祐敕令式》的编写工作,官至大理寺丞。《图绘宝鉴》卷三:“李世南,善画山村寒林。”

李世南的《秋景图》乃是横幅长卷,他的孙子李皓曾说起过乃祖的这幅画卷:“此图本寒林障,分作两轴。前三幅尽寒林,坡所以有‘龙蛇姿’之句,后三幅尽平远,所以有‘黄叶村’之句,其实一景而坡作两意。”(见宋邓椿《画继》)苏轼于元祐二年(1087)在开封任翰林学士,其时李世南亦在京,所以为他的《秋景图》题,共二首。第一首咏其平远景色,第二首咏其寒林景色。

第一首题画绝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咏秋景平远。平远,宋郭熙《林泉高致》提出画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是古代画家表现空间,从不同角度取景的基本手法之一。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将平远法推之于水景,发展成画水三远,即阔远、迷远、幽远。云“有山根岸边,水波亘望而遥,谓之阔远。”李世南这幅《秋景图》,正是描绘了疏林曲岸,水波澹荡、遥望远村的画面,用了韩拙所谓的阔远法。二是咏大局中的小景。李世南这幅《秋景图》,前轴全是寒林,后轴全是平远,合起来是一幅,为寒林障子,分开来,又自成小景。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说:“盖所谓小景,原不过于山水大局中剪其一段,而自为局法。”苏轼题咏的正是这种大局中的小景。

本诗的前半首,主要形容崖边景色。疏林边的河岸参差不齐,露出了留在岸边的旧日涨痕;林木欹倾倒斜,露出苍老的树根。这两句诗意,承接《秋景图》的前轴“寒林”而来,寒林尽而水岸出,便出现后轴画意。诗的三、四句,才写到开阔的河水和远处的村落。“扁舟”句,《画继》引作“浩歌一棹归何处”,邓椿加以评骘,说:“浩歌,雕本皆以为扁舟,其实画一舟子张颐鼓枻,作浩歌之态,今作扁舟,甚无谓也。”他见到过这幅画,从画的实境、人物情态上推想这句首二字当作‘浩歌’,是很有道理的,可惜没有版本根据,只能提供参考。第三句形容了舟子恬淡闲散的神态,尾句回应上文“归何处”,说明舟子正鼓枻回家,家在远处杳渺水波间的“黄叶村”。以景结情,余韵不尽,透露出寄寓于画境中的画家情趣,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第一首纯从画面落笔,细致地再现画境之美,而第二首的写法,却与之迥异,全从议论人手,写出画面景物。诗人说,人间的树木,受到斤斧的砍伐,受尽创伤,谁还能见到像画面上这种百尺龙蛇盘屈姿态的林木呢?三、四句,继续发议论说,不是自己曾经到过溪山中,见过挂满猿猱的树枝,又怎能懂得画上寒林奇崛的姿态呢?诗人借着议论句,透出画境之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