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濂《游雪窦记》原文与赏析
李濂
余少阅宋大观 《四明图经》,慕雪窦之胜。嘉靖改元,夏五月既望,请戎奉川,公暇游焉。
奉川有江翁者,桂林守同年朝仪之父也,请治具迟于日岭。余侵晨出郭,屏驺北走,仄径逶迤,松橡蔽日, 行闻若泉涧溜磕之声, 如千鲸万鼍, 哄鸣剧和,耳目应接,无不泠然喜也。逾十里,始抵日岭之麓,乃循磴而升。仆夫絙舆,层级盘云,视不可下。及岭之巅,有亭翼然,榜曰“乌峰”者,日岭之别名也。亭左壁,有元袁学士桷记。绝顶有巨石,亭亭屹立,围数层,高百余尺,伛而颀,锐而肖髻,故土人呼为新妇岩,又曰夫人山,云祷禳辄应,建祠以祀之。 唐、 宋并有锡命。 国初祀典, 毁之。 天顺甲申,土人复其祠。祠后有二石,高肩夫人,围倍之。罅夹长石如巨, 罅上一石, 如击之状。 余与江翁仰睇久之。下山西北行,二十里涉郑家渡,石流齿齿没马腓。又行六七里,见树杪云气,皆渢渢湿白,万峰行云,奄忽四合。从者曰:“雨至,盍避诸?”驰半里许,入白岩庙憩焉。顷雨歇,犹霡霂沾衣,乃缓辔吟行,茹奇而咽秀,啽哢飞走,皆成媚妍。将五十余里,有亭翠微,榜曰“雪窦山”。砠磴崎岖,愈陟愈峻,乃攀藤而上,薜萝蒙茸,莫可四望。历数十盘,始至望官曲,遐瞩下方,空阔无硋。凡官长至,寺僧于此望而迎之,故曰望官曲。山椒有御书亭。宋理宗梦游兹山,觉,诏职方氏图天下名山以进,阅协厥梦,乃书“应梦名山”四巨字,赐寺石劖。又行数百武,度二石梁,始见寺僧,曰:“今春奇灾,先朝赐诸经典,皆烬矣。”余闻之恻然。入山门,穿佛殿,越讲堂方丈,层起岧峣,而方丈则据山之巅,榜曰“天开图画”。石楼敞豁,神宫仙居,万壑烟云,聚献目睫。前对万年塔,如笔插几案。乃命僧洞开牖扉,恣展遐眺。晡雨霏霏,诸峰环碧,余与翁对酌,载歌孙兴公 《天台赋》,及李白 《梦游天姥》 之章,尘祛思适,悠然忘归,乃寝于禅床。
翌日饔,既步两寮之宫,石踞花燃,种种佳胜。徐易巾履,出而游焉。群山缭迥,天坼城堵。厥寺四旁,平畴蕃茂,中起一石阜,广弗盈亩,柟柏森蔚,海鹤巢之,名曰含珠林。西行数十武,曰锦镜池,今湮为田。僧怃然曰:“昔寺盛时,池水潴,百芳周之,倒影如锦镜。当时名僧辈出,应征召者踵至。迩忽涸,改池为田,故僧鲜奇,寺亦弗振。”又折北行,半里登飞雪亭,前峙千丈岩,岩半悬瀑布泉,飞帘倒垂,下泻无地,泷溜喷薄,川驶云翾。时皓炎,寒飚峭冽, 亟奭酒数爵, 复起而观。 飞涛汹涌, 磅硠砅砰,雷霆震惊,弗闻人声,如河决驷奔,虎旅亿万,鼓噪而前也。下灌长壑,哄怒徐杀,乃逦逦瀰瀰,作白虹北去。翁掖余临岩俯眺,而口呿目瞪,莫能从己。又行十余里,曰妙高台,乱石谽谺,虎豹攸穴。上故有藤龛,元高僧曰和庵主者,巢其中,双虎驯伏。大德丁未,龛毁。余闻寺旧有偃盖、晏坐、隐秀、云外、西麓诸亭庵,今并废。所谓桃花坑、徐无崖、龙隐潭、丹霞洞之胜,故迹存而馆榭亡矣。四顾颓废,牛山增悲。日在崦嵫,乃下山,至溪口,与翁别。午饭净明寺,趋北渡登舟还郡。
嗟乎! 佳哉,雪窦之为寺也。创于光启,盛于咸平,表于淳祐,所谓丹丘、层城,夫何加焉! 余尝游天下之名丛林矣,瑰异神秀若雪窦者,可多见哉!
雪窦山,在浙江省奉化县西面六十公里的地方,离溪口镇约三点五公里。为四明山东缘,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素以清幽雄奇著称,有“四明
第一山”之誉。被视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的浙东名刹——雪窦寺,就在山顶台地中。南宋理宗赵昀赐名为“应梦山”。
作者一开始先交代了游览雪窦的季节和事因。时在五月十六,因素“慕雪窦之胜”,故而趁公差去奉川整理军务之便往游。紧接着写去雪窦的路上的景色。因赴江翁之约,从清晨出发,奔赴日岭。出得城来,向北走山道,逶迤曲折,树荫遮蔽天日,一路行进,泉声相伴,如千万条鲸鳄争鸣,轰然作声。目力所及,听觉所至,“无不泠然喜也”,一个“喜”字,极尽概括之能。约走了十多里山路,抵日岭山脚,于是拾级而登岭巅。山顶景色可写者颇多,作者抓住“乌峰”亭旁的“新妇岩”,重点着墨。“新妇岩”又名夫人山,为座落于日岭绝顶一亭亭屹立的巨石,高百余尺,傴偻而颀长,石顶锐而像挽着发髻,酷似妇女,故名。传说石有灵验,唐初即建有石岭夫人祠,明初毁而复建。祠后又有二巨石,一如鰌鱼,一如击 。作者抓住三巨石写景,突出了日岭不同于常景的奇特之处。
从日岭下山,过渡避雨。顶着毛毛细雨游山,真是别有兴味,坐在马上缓缓而行,吟诗作对,无比畅快,一路风光,尽收眼底。秀色可餐,鸟鸣嘤嘤,真可谓茹奇咽秀,处处媚妍。人行其中,忘却倦意,走了五十多里,不知不觉到了向往已久的“雪窦山”。
雪窦山、雪窦寺是作者重点记游之处。雪窦山山道崎岖,愈走愈陡,只能攀藤而上,很难观赏景色。历经几十盘道,才到达望官曲。作者在解释何为望官曲以后,抓住宋理宗“御书亭”,介绍这里的古迹。相传当年宋理宗梦游一名山,醒后,诏臣下画天下名山图进献,览后,认定雪窦山协梦,随即御笔亲题“应梦名山”四个大字,赐寺刻石,留下了胜迹。
写完山,又重点写寺。进山门,登佛殿,越讲堂,入方丈。方丈居所在山之巅,名为“天开图画”,石屋宽敞,如神仙洞府,果然名不虚传。接着由内至外,写凭扉远眺。近处“前对万年塔,如笔插几案”,写出了万年塔尖耸云霄的气势。远处“晡雨霏霏,诸峰环碧”,写出了雪窦山雨天的特有景色。面对如此美景,饮酒赋诗,吟赏烟霞,正当其时而令人心醉。写山重点写典故胜迹,写寺重点从眼前景色着墨,笔法虽有不同,而传说的梦境与眼前的仙境,却如出一辙,势必令游者忘却尘世之杂念,悠悠然乐而忘返,“寝于禅床”,以续游雪窦一梦,或一得李白梦游天姥之乐。
第二天记游,先以“石踞花燃,种种佳胜”一笔带过漫步两寮之乐趣,然后着重写外出远游的情景。作者按立足点的转移写景,步移景换,意至笔随,从含珠林写起,经锦镜池、飞雪亭、千丈岩、妙高台、桃花坑、徐无崖、龙隐潭、丹霞洞直至下山至溪口。一路行来,或绘景、或忆古、或议论、或抒情,纵笔自如,详略得体。重点抓住含珠林、锦镜池、千丈岩和妙高台叙写。其中突出雪窦山主要景点千丈岩和妙高台,不惜笔墨,汩汩滔滔,行文流畅,引人入胜。
雪窦亭前临的悬崖深谷即千丈岩,此为雪窦山一大奇观。雪窦寺前有两条小溪汇合后,从千丈岩顶泻下,这就形成瀑布。泻下时如飞帘倒挂,下倾无地,急流喷涌,如雪崩之势,“雪窦山”也由此而得名。北宋王安石曾有诗描绘:“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作者描绘千丈岩瀑布时,则从视觉、听觉、触觉、神态等多方面、多角度观察、感受,写出其雄奇。眼前所见是“飞帘倒垂”、“泷溜喷薄”、“川驶云翾”; 耳际只闻“磅硠砅砰,雷霆震惊”,如“虎旅亿万,鼓噪而前也”; 时值“皓炎”,而在瀑布边,真感到“寒飚峭冽”; 面对如此悬崖,如此瀑流,观者只能“口呿目瞪”而已。这一段描绘,或绘状,或拟声,或喻作万马千军,或比为白虹飞驰,将“千丈素流”形容得维妙维肖。
雪窦寺前的妙高峰,在它的东侧有个高台地,前缘深谷悬崖,台地上古松碧翠, 这就是妙高台。作者只用“乱石谽, 虎豹攸穴”八个字描绘眼前景色,而着重写了元代高僧和庵主者的驯虎传说。确实,如此妙境,却因世事变迁,以至“龛毁”、“亭废”,眼前是“故迹存而馆榭亡”,使游者不觉悲从中来。
游记最后以赞叹作结,以“嗟乎! 佳哉”引发议论,抒发感情。《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搆不死而为床”。那昼夜长明的海外仙境丹丘,那太帝所居的昆仑顶峰层城,与雪窦山寺相比,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结尾处,以如此“瑰异神秀”为天下名山丛林所不多见作结,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尽管作者笔下的妙高台有荒凉之感,但如今妙高台已修葺一新,别有一番胜景。台上不再乱石成堆,而是参天松柏,满眼翠绿。站在台上四望,群山起伏,可以远眺东海,近看山前,而莫不使人耳目一新: 田野绿色成茵,溪流南北纵横,乡镇渔村,新居幢幢; 潭水隐隐,石笋林立,瀑布三叠,水声隆隆。……
作者记叙了数日来游览雪窦山的情景,其间或以步当车,或缓辔漫游,或攀藤缘崖,或涉足溪流,兴味无限,乐在其中。行文以游踪为主线,步移景换,多角度观察,抓住特点写景。基本上按去雪窦路上、上雪窦山,游雪窦山寺三部分组织文章,以描写雪窦自然景观为主,而又将主要景点特色细加描写。偶而夹几处人文古迹的变迁兴衰,或兴怀吟赏,或感叹颓败,因景生情,融情于景,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对比生动,比喻形象,摹声状物,如在眼前。和煦处爽心悦目,奇险处,惊魂摄魄,自然行文,兴会淋漓,观后令人神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