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王叔文执政,他与刘禹锡等积极参预革新政治,时任礼部员外郎。不久,王叔文革新集团被豪族地主集团击败,成员遭到贬杀,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为司马,十年后迁任柳州刺史;卒于柳州,世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厚敛重赋,对人民的生活痛苦抱有深切的同情感。他的散文写作自成一家,并且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柳宗元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巨大成就。他的诗大都是抒写他被贬谪生活的经历和感受的,所见所咏的不论是山川草木,时态民情,都寄寓有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贬逐远州的孤凄恨苦。柳诗语意深切,风格清峭,具有“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
柳宗元参预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在唐顺宗李诵的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许多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罢宫市、免进奉、释放宫廷教坊女乐、撤办贪官污吏以及企图夺回宦官的兵权等。然而这场改革只行一百四十多天就被守旧势力所攻垮,作为参政者之一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同案被贬为边远地区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等七人,时称“八司马”。被贬十年之后,即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等被召回朝,又被贬到更为边远地区去当刺史。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之初,登柳州城楼思念同时被贬远州的四位朋友,瞩目远望,愁思茫茫,正值狂风暴雨袭来,眼前的鲜花香草饱受摧残,使之不禁有人世切身经受的联想。这时身处边荒远地,归路阻断,向远处展望,只见岭树重重,遮断了视线;而如此蹉跎岁月,又怎能不使人愁肠九转,泪洒江头!诗人这时特别想念自己那些同命相怜的朋友,他们与自己同被贬谪在遥远荒僻的地带,而且互相间还是音书阻隔,各处一方。诗人感到有海一样深沉、天一样广大的忧愁怨恨,无法排遣, “悲歌可以当泣”,他只好把此情托付于诗作了。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把被贬谪远州的愤怨之情,与对同时遭贬的朋友的怀念之情,深深地蕴含在眼中所见的景物的描绘之中,思想上有很强的政治性,艺术上有很大的含蓄性,手段上又有很明显的象征性。诗不应该直说,而应该有形象思维的比兴之法,在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永州,后到柳州,他一直没有屈服改志,他的这首诗中的悲愁抑郁之情,以及对于“惊风乱飐”、 “密雨斜侵”的厌恶和憎恨态度,就是他的政治上的倾向的表现。但柳宗元的政治倾向的表现,在全诗中都是很含蓄的,他把自己如海天一样深广的愁思,渗透在八句诗的每一行中,所见、所感、所思,无一不是忧愁、惊乱、障碍、荒凉,诗的意蕴中倾向突出,但又是可以意会而无须言传的,因为了解自己的读此诗的四位患难与共的朋友,彼此间“心有灵犀一点通”,对诗中回肠荡气,是不难了解其究竟的。就是今天的读者,了解了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的处境,也是完全可以体会诗的意蕴所在的。诗中的物象,如惊风、密雨、岭树、江流、芙蓉、薜荔,都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象把“惊风”写成是“乱飐芙蓉水”的凶狂之物,把“密雨”写成是“斜侵薜荔墙”的可憎之物,正有诗人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的象征寓意所在,而芙蓉的高洁美丽,薜荔的坚韧芳香,正是自己和自己的那些滞留一方的朋友的品格的象征。这些物象有实际景物的意义,但由于在比喻中富有特定的善恶美丑的强烈意义,它们取得了独立的形象意义,所以也就变成了象征性的形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