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风景名胜区·秀峰》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庐山南麓、星子县境内。因秀峰寺院而得名。秀峰群峰竞秀,有形如鸣鹤飞翔的鹤鸣峰;有势如双剑插天的双剑峰;有李白形容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香炉峰;有如两女联袂而行的姊妹峰;有酷似金龟匍匐爬行的行龟峰。不仅峰峦奇秀,且有瀑秀、潭秀、峡秀、林秀,诸秀汇聚,各呈其妍。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之赞誉。鹤鸣峰与双剑峰之间,有两条著名的瀑布。东为马尾瀑,西为黄岩瀑。二瀑共源分流,又同泻一谷,合流青玉峡,注入龙潭。鹤鸣峰下,原有被称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的秀峰寺。秀峰寺原为“开先寺”,始建于南唐,中主李璟少年驻台读书于此,李璟即位后九年(公元951年),以读书台旧基为寺,取开国先兆之意,名曰开先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游,手书“秀峰寺”,赐为匾额,遂改名秀峰寺。今寺院已废,尚存读书台,双桂堂。秀峰周围,古木参天,修篁挺拔。山崖上,林荫下,有名人题刻70余处。主要有唐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宋米芾《登香炉峰》,宋黄庭坚《七佛偈》,明王阳明《记功碑》,清康熙帝手书“秀峰寺”及太子胤祯手书“洒松雪”等。秀峰景色迷人,游客流连忘返,历代诗人赞美其佳丽风光的诗词有800余首,唐大诗人李白游览秀峰吟出了《望庐山瀑布》的千古绝唱。
〔古诗文赏析〕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所吟瀑布为秀峰西侧的黄岩瀑布。该瀑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使秀峰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日照香炉生紫烟”,第一句写景就奇妙。香炉峰,在庐山有三处,此指秀峰西南的香炉峰,“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可是,到了诗人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神奇美丽的香炉峰,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字化动为静,把劈山破谷的巨瀑,描绘成一条高挂于山川之间的素练,手法新颖,想象奇特。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境界潇洒,超脱而又豁达。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的飞瀑如白龙走潭;那洋洋洒洒的水珠,恰似片片花瓣;那花的飘洒,水的翻滚,烟的蒸腾,使人犹如置身于梦幻迷离般的仙境。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整首诗想象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显示出李白那种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万正礼)
〔现代散文〕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这古今多少人叹赏、赞美过的匡庐明珠,曾经吸引得多少人目酣身醉,心旷神怡啊。
夏色正浓之际,我和同事从牯岭出发,循山道前往庐山南麓的秀峰探幽览胜。一路上山花夹道,野藤牵衣。极目远眺,但见村落棋布,炊烟袅袅,稻田绿浪翻腾。这就是大诗人陶渊明所居住和咏叹过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西畴”,当年诗人弃官归田后躬耕南亩,采菊东篱的那幅风情画,仿佛可以想见。
穿过两排翠柏序列,便到了高高的秀峰门楼下。红墙青瓦牌坊,匾额上“秀峰”两字隽丽清秀,进得大门,行不了几步,便有拂面清风,阵阵扑来,我有意无意地放慢了脚步,惬意无比地吸进一口凉气,顿觉汗毛孔骤然收缩,神气顿时清爽。沿苍苔褐绿的石阶而上,一座新建但又显得古朴的亭台赫然在目。亭中有尊高丈余的石刻观音大士像,碑文记载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作品,全图用铁线画法,端庄妙丽,栩栩如生。距观音大士石像数米处,即秀峰寺的侧殿双桂堂。堂前有两棵桂花树,相传为康熙南巡时所植。粗干需双手才能交合,叩之铿然,抚之却不见骨质的滑泽,萧瑟中便有股老枯后的虬倔苍雄之味,但仰观其顶,却绿叶婆娑。
一路高攀而上,风光不及细述。当兀立于高坡上的李璟读书台映入眼帘时,不知为什么一路说说笑笑的我俩再不敢喧哗,只能让饥渴的眼睛饕餮四周的美景。台周广植古木,绿林深蔚。苍苍松杉绿荫匝地,阳光为树影所筛,只有疏疏的几点,犹如一枚枚闪光的小分币。不明身世的鸟,时不时抛起两三声清脆圆润的鸣啭,象在山中抛掷晶莹亮丽的珍珠。高枝上蝉声稚嫩,象在怯怯地试唱新谱的夏曲。再看台前古色古香的紫石栏杆上,雕有“二龙戏珠”,“芙蓉出水”等图案,相传为南唐故物。李璟的功业如何,我们无心过问,但他能选此处读书,其眼力却让我们赞叹不已。台中立有江淹《登庐山香炉烽》诗碑,字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手迹,可谓诗书双绝的艺术珍品。平日喜欢古典诗文的老崔看得心醉,不禁放声朗读起来:“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从读书台缓缓而下,西行,经400米葱茏茂林,便到了著名的“月印龙潭”。龙潭三临石壁,水流湍急,越过巨石后,洋洋洒洒倾入龙潭。但入深潭后又变得异常平静,潭面如镜,清澈见底。一块比龙潭面积还大的巨石将潭拦腰截住,青石只肯屈尊一个缺口作为潭的出口。刚停下的碧波,又在缺口处形成喧喧嚣嚣的激流,溅起的水珠如摧冰碎玉,煞为壮观。
潭前及两旁磐石上,游人如织,或站、或蹲、或跪、或仰、有的在泼水洗面,有的在逗鱼自乐,有的在按动快门,一个个姿势,一番番情趣,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妙趣无穷。在距龙潭咫尺之处,有一典雅古朴的亭台,名曰漱玉亭。
我们在龙潭旁流连忘返,沿着石阶到山际,但见一幕幕的水帘,一缕缕的银色飘带,如绣如锦,如绸如缎,穿过云端,推开烟幕,由翠峰之巅软绵绵轻柔柔地飘向山谷洒向红花绿叶之间,撕成一丝丝一片片,在阳光照耀下晶莹闪烁,熠熠发光,活脱脱一幅“疑是银河落九天”画图。再望诸峰,云海茫茫。姊妹峰二石娟娟,恰似二位少女,隐隐约约露出半个脸庞,向着我们含羞浅笑。走在我身后的同事忘乎所以,竟叫出声来:那不是“彭郎可嫁无媒说,待字年年姊妹峰”吗?兴许被二位少女听到了,只见她们急匆匆躲进云中。
〔民间文学〕 秀峰寺原名开先寺,后来又怎么改称为秀峰寺呢?据说,这是清康熙皇帝变的戏法。
康熙晚年,可谓国泰民安,这时,他想享受一下太平洪福,就带着皇太子胤祯到江南游山玩水。在江西巡抚郎廷极一行的陪同下,康熙首先游览了开先寺,果然所见美景如画,心中十分得意。他稍休息了一会,就带着皇太子胤祯到月印龙潭赏景。他一会儿近观,一会儿远眺,一会儿抬头仰望香炉、双剑、鹤鸣的奇峰异石,一会儿又俯首寻味秀美清心的飞瀑流泉,心里痒痒的,真想吟上一首诗来赞美一番。可惜自唐宋以来,咏唱这里美妙景色的好句子都被前人用尽了,他坐在漱玉亭中想了好一阵子,只想到一句“秀水奇峰一开先”,怎么也接不上个更好的下句来。
康熙正想静下心来琢磨,突然思路被打断了。原来,巡抚朗廷极已来到跟前,请皇上进餐。几盅酒下肚,又把康熙的诗兴“灌”出来了,他口中不觉轻轻念着“秀水奇峰一开先……”这时开先寺的主持和尚超渊,见皇上吟诗,便灵机一动,跪下说:“万岁,今日圣驾光临小寺增辉,请万岁御笔赐开先一块匾额吧!”
康熙带着几分酒意,点点头同意了,超渊早有准备,随即捧上文房四宝,又加水磨墨,郎廷极铺好纸后,站过一旁。这时康熙兴冲冲地抓起一枝斗笔,吸足了墨汁,下笔便写了一个斗大的字。郎廷极和超渊和尚喜滋滋地探头看,一下子都惊呆了。为啥?原来他们发现皇上写的是个“秀”字。康熙怎么写个“秀”字呢?原来他脑子里还想着那“秀水奇峰一开先”的诗句哩!郎廷极和超渊和尚,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可是谁也不敢作声。郎廷极赶紧附在皇上耳边轻声说道:“万岁,这里叫开先寺啊!”康熙才恍然大悟:唔,我怎么写了这个“秀”字呢?可是,当着众人面又不好重写,一想,不如干脆就这里秀丽的山景重题个寺名吧!于是,下笔连着写成“秀峰寺”三个字。
超渊和尚看了,真是哭笑不得,郎廷极立刻看出了老和尚的心事,生怕他说些什么,就装出笑脸说:“开先寺乃李璟的寺名,当今国朝盛隆,岂南唐可比,圣上亲赐寺名,古寺添新辉啊!”说完,向超渊示意,超渊无奈,向康熙叩头谢恩。
后来,康熙皇帝一走,郎廷极就命人把皇上的赐书制成金字大匾,挂在庙门上方。从此,开先寺就更名为秀峰寺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