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唐·许浑》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前朝事, 渭水寒声昼夜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首句点出“眺望”的立足点,“上高城”表现自己所登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及攀登时的动态。这是全诗的出发点,否则就没有眺望中的一切。在所见景物尚未展现给读者的时候,先著一“愁”字,诗人那愁绪萦怀的形象就突立在读者面前。“一”与“万”数字的对比,又将抽象的愁思具体表现出来,仿佛使人可见可感,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一上高城,愁绪就飞向了万里之外。愁虽已到极致,但绝不是“剪不断,理还乱”。诗人匠心独运,用“万里”二字创造出宽旷的氛围,与“高城”相映衬,展现出一个意境高远、气势雄伟的立体空间,而诗人正在这个空间的最中间,最高处。随着作者的思绪,读者不仅会想象到万里之外,更会追究万里之愁,其意何在呢?于是,“蒹葭杨柳似汀洲”作了巧妙的回答。举目眺望,大片的芦苇与杨柳尽收眼底,就象江南的汀洲一般。汀洲,本来是指水中的小洲,这里专指作者想象中的江南家乡的景象。此句承第一句,仍从眼前与万里着笔,一虚一实,一景一情,交互融合,曲尽其妙。由此点出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诗人正在乡思萦怀、遐想不已之际,忽见溪云上升,日沉阁后,突然狂风袭来,扫遍了整个城楼,深知暴雨就迫在眉睫了。这一联写的是云日风雨,景物风候,创造出一种凄凉暗淡的气氛。据诗中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知此二句为写实之笔,也可推想诗人正站在咸阳西门城楼上,面朝西南而望。细度之,这二句实是写自然界的变幻,并在这自然界的变幻中,隐约地透露出诗人对人世变幻无常的叹息。由乡思之愁推进到对人生的感慨。清人余道夫《石园诗话》卷二称这一联“字字清新,果不愧乎‘江南才子’也”。所谓清新,即指写景的清新,使后来的读者,到此都有身在城楼之上、风雨之间之感。他把“云”“日”“雨”“风”四个平淡无奇的字眼连在一处,使自然界变幻的特征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从而阐明了自然与人世千古不变的哲理。这就是此联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的原因。清人段玉裁在《经韵楼集》卷八《与阮芸台书》中力主改“阁”字为“谷”字,谓“阁”与“楼”重复。这仅仅是从语言学角度的片面推测,并没有考虑到诗人当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因为作者在西楼晚眺,所见皆城中楼阁,据诗中原注及《真迹录》所载,专指慈福寺阁。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此联写的是禁苑中凄凉的秋色。秦苑汉宫,杂草丛生,枯叶凋零,鸟下平芜,蝉鸣高树,又值秋日傍晚,真是一片荒凉,一片暗淡。在这荒凉暗淡的气氛之中,蕴含怀古的幽情。又由上联对人生的感慨,推进到对前朝的伤怀。“下”、“鸣”及上联的“起”、“沉”四个动词使眺望中的景物流动起来。句式的倒装,不仅是押韵的需要,更使诗句显得错错落落,参差有致。

“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声昼夜流。”这二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对社会历史变迁发出无限的感慨:作为一个旅途的过客,就不要过问前朝灭亡的事了,只有眼前的渭水发出寒声带着以前多少朝代不分昼夜地向东流去!以渭水的不变作结,意在说明时事的变化莫测与人生的变幻无常。以不变写变,与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莫问”二字表明诗人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无情一筹莫展,因而不得不产生万古之愁,万里之愁。

这首诗以“愁”字统领全篇,选取的是足以使人触发愁绪之景:秋日的蒹葭,河桥的杨柳,荒凉的沙洲,初起的溪云,渐沉的夕日,欲来的山雨,满楼的狂风,平芜的鸟飞,叶上的蝉鸣,秦苑的傍晚,汉宫的秋色,东流的渭水,忧愁的行人一个“愁”字,给这一幅幅图景涂抹上一层浓重而又灰暗的色彩。诗所表现的更是忧愁之情:从乡思之愁、身世之愁、怀古之愁,直至对历史的无情一筹莫展的万古之愁,层层推进。这样,使千百年后的行人读此,也会倍增伤感,愁情满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