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鉴赏】
前人论欧词,有的说它“深婉”,有的说它“层深”,虽然赞赏的角度不同,但都意识到了“深”是欧词艺术上的基本特色。一个深字,看似简单,要达到却颇不容易。因为它既要求作品写得含蓄,又要求作品能抒发作者深藏的强烈感情。没有二者和谐的统一,就谈不上欧词的深。这首《玉楼春》正是具备了这样两个方面,所以才显得深,才有余味。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词,开头两句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如果直说,简直平淡无奇。作者采用另一种表现方法,从离人对环境的感受来写,效果便大不一样。
洛阳在北宋称为西京,是仅次于汴京的大城市,这儿有许多花园,到处花木繁茂,所以“洛阳花”在当时闻名全国。欧阳修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洛阳的一个特点。刘禹锡《春日书怀》写春色曾说:“野草芳菲红锦地”,色彩很鲜明。欧阳修用“芳菲节”代替“春季”一词,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在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粗心大意地看过去,好像是写景,但联系下阕,细心体味,便可察觉它们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在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至于折柳相赠的习俗,又是大家所熟知的。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它们是不会留人送人的,但在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在这里那里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社会生活中的离别环境本来是千差万别的,有凄风苦雨中的离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这首词就是后者的例证,作者不但在上阕写了出发地的春光和离愁,而且又在下阕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一篇小令当然不能把离人在长途跋涉中的事写得很多,作者选择了重点突出的写法,只写旅途一瞥,使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人们可以想象作者是写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也可以想象作者是写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给人以那是山的缺处的感觉。总之,无论哪一种构思,都很新颖,不落陈套。就在这样的背景上,人们看到了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在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进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得到强烈的表现,虽然不是火山爆发式的,但也有涌泉突发之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