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高旭·盼捷》原文赏析
龙蟠虎踞闹英雄,似听登台唱大风。炸弹光中觅天国,头颅飞舞血流红。
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1911年11月,江浙革命军联合攻打南京。12月2日,南京被攻克。此诗作于1912年,描写革命军攻打南京的场面,讴歌革命暴力在创造资产阶级共和国(“天国”)中的作用。
首句先声夺人,展示了革命军攻打南京的紧张情景。作者用“龙蟠虎踞”四个字有两层含义:一是点明地点,二是说明南京地势的险要。“闹英雄”,点明了出场的人物。一个“闹”字,把轰轰烈烈、你争我夺的战斗场面描绘得极有声色。人们好像看到了革命军的洪流正冲荡着这座坚固的石头城,听到了千军万马震天的呼声。
第二句用刘邦《大风歌》事。《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十二年(前159年),刘邦击淮南王黥布,回军时路过故乡沛县,设宴招待父老乡亲。席上,他唱了一首自己作的《大风歌》,歌辞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曾在刘邦唱《大风歌》的地方筑歌风台,并立石刻歌辞。“登台”之“台”即指歌风台。《大风歌》是刘邦获胜以后唱的,所以,这句是说,似乎听到了英雄们唱着凯歌,胜利归来。这是紧承第一句而来,表现了作者急切盼望的心情,期待着英雄们经过战斗能够大胜而归。“似听”二字把“盼捷”的心情表达得极为真切。
第三句气势雄壮、震人心魄。“天国”,基督教称上帝所居的地方,这里指作者所向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炸弹光中觅天国”,即通过暴动来寻求自己的理想世界,说明作者看到了武装力量的威力。作者用一个特写镜头,展现了革命军在轰隆的炸弹声中冲锋陷阵的情景。“炸弹”这个新名词用在这里,极通俗又极有声势,给全诗增加了豪气。当然,革命的实践证明,在中国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并不能彻底解决中国革命的方向问题。
最后一句写战斗的残酷。“头颅飞舞”,写革命志士的英勇、壮烈,颇有气势。“血流红”,既写战斗的残酷,又象征着胜利的曙光。“头颅飞舞血流红”,留给人的不是凄惨,而是悲壮、豪壮。这一句也是一个特写镜头,但与第三句有不同之处。如果说第三句是雄壮,那么这句则是悲壮;第三句是以“声”取胜,这句则是以“色”取胜。而且,在作者的心愿中,镜头上鲜红的血必将化为永不凋谢的鲜花插遍祖国大地。
此诗歌颂革命的武装斗争,表现了作者盼望胜利,希冀在炸弹光中创建新世界的心情。大气包举,富有战斗激情。战斗场面既雄壮又悲烈,既有声又有色,既有全场面又有特写场面。全诗由 “闹英雄”开始,直到“血流红”,紧张激烈,一切都处于急剧变动之中,给人以动态之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