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歌·伐檀》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民歌·伐檀》原文与赏析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飱兮!

这是一首由伐木工人唱出的反剥削的著名篇。诗分三章,反复控拆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罪恶行径。

第一章“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三句是说,伐木工人坎坎砍伐檀树,把砍伐的檀木运到河岸上,眼前河水清澈,泛起波澜。首先给人以声,后给人以形,在声和形里展出人物,表达感情。从“坎坎伐檀”之声里,可想见伐木工人的辛勤劳苦;从砍树运树的行为里,又加重了辛勤劳苦,又可想见伐木工人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气喘吁吁,几乎再干不下去的疲惫不堪之状如在眼前。他们虽然付出了如此之大的辛苦,却衣不蔽体,食不饱腹,想起令人辛酸,使人悲伤。所以他们面对“河水清且涟猗”,本来可以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不仅无心赏玩,反倒引起他们对人间世的不平之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四句是说,你们既不种庄稼,又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人家那么多的谷物?你们从来不去打猎,为什么看见你们庭院悬挂着猎物?这两个排比句子,是质问,是谴责,是揭露,也是控诉。质问谴责得有理;揭露控诉得有力,使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虫们理屈词穷,哑口无言,无以申辩。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于章末点明并突现出主题: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指剥削者。素餐,白吃饭。这两句是说,你们那些剥削者,难道不是白吃饭吗!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句名言,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后来 “尸位素餐”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足见其影响之既深且远。

第二、三章,与第一章的内容、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词,以深化抒情表意。

全诗通过伐木者就农田劳作和狩猎两事对奴隶主的质问和谴责,揭示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对立关系,控诉了奴隶主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寄生生活,表现了奴隶们不甘于被剥削的愤慨。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剥削与被剥削的历史。二千多年前,奴隶们就提出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义正辞严的质问和谴责,而且揭示得如此深刻,的确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愤恨和觉醒。

本诗重章反复吟咏,对充实内容,突出主题,喧染气氛,加深感情,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诗人先写伐檀,而后写伐辐,最后写伐轮,反映了伐木做车的几道工序。从这几道工序里,说明奴隶辛勤艰苦的劳动。这与奴隶主不稼不穑,而享有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狩不猎,而庭院里有悬貆、悬特、悬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层层递进,逐步加深,从而富有说服力地深化主题,揭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但又不限于四言,《伐檀》就是杂以四、五、六、七、八言,长短随意,一无拘泥,便于自由灵活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唐人成伯瑜在 《毛诗指说》中说: “意已明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这说明内容决定形式,语言为内容服务的道理,不失为有识之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