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传奇编·周祥钰·邹金生·鼎峙春秋(第五本第十三出·战群儒舌吐莲花)
《鼎峙春秋》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内廷大戏,共十本二百四十出。此剧演魏、蜀、吴三国鼎立,彼此争雄的历史故事。从刘、关、张桃园结义,镇压黄巾起义始,以三分归于一统终。除前半部中吕布、貂蝉诸人的故事占较多篇幅外,其余大多以写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为主。剧本从尊刘抑魏吴的思想出发,歌颂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关羽的忠义,表现了封建正统观念。剧的结局昭示着“天下分久必合”的主旨,隐寓当时满族统治中国,实为天命的意思。同时,康熙年间削平三藩,也当为编理这部戏的寓意。也有人认为清廷崇祀三国蜀汉的关羽,至封其为协天大帝,具有借以笼络当时的蒙古盟旗的政治作用。这部戏并非新撰,基本上是将元明以来的一些三国题材的杂剧、传奇重加编理而成。杂剧如《连环计》、《隔江斗智》、《单刀会》、《义勇辞金》,传奇如《草庐记》、《赤壁记》、《四郡记》,或取其单出,或剪裁其全本,加入过场,使其前后连贯,首尾衔接。其间虽有新撰文词,皆为剧情枝节问题上的增删润饰。现在乾隆原刻本和《古本戏曲丛刊》本流传。
(杂扮将官、净扮孙权上) (唱)
【仙吕宫引·天下乐】柴桑屯扎夜鸣弓,为图大业霸江东。(白)
孤家孙权,屯兵柴桑。闻曹操已取襄阳,孤家正在此狐疑不决。不想曹操差人约说,会猎江夏,各为分取荆州,实是提防刘备,使他势孤,不能主张耳。曹操曹操,我怎肯听你指挥! 曾差鲁肃渡江探听虚实,怎的不见到来? (生扮孔明,末扮鲁肃上) (孔明唱)
【仙吕宫引·天下乐】 凡今谁是出群雄,(鲁肃唱) 魏汉相持在蜀中。(孔明唱) 为因游说到江东,我临期激说随机用。(鲁肃白)
此间已是营门首了。先生若见吴侯,切莫要言曹操兵多将广。若问曹操有意下江南否,先生只推不知。(孔明白) 子敬不须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鲁肃白) 先生少待! 待我禀过主公,再来相请。(进见科。孙权白) 子敬回来了,探听虚实何如? (鲁肃白) 前到夏口探听虚实,带将一人,深悉就里,乃南阳诸葛孔明。(孙权白) 莫非诸葛瑾之弟诸葛亮么? (鲁肃白) 正是。(孙权白) 道有请。(孔明进见科,白) 明公在上,山人有一拜。(孙权白) 子敬盛谈足下之德,今幸得见,三生有幸矣。(孔明白) 不才无学,有辱明教。(孙权白) 孤家请问先生,方今曹操有吞并之心,孤家当战与不战,请先生决之。(孔明白) 明公听禀。(唱)
【仙吕宫正曲·八声甘州】计权轻重,(白) 那曹操呵,(唱) 正威笈天下,霸占江东,干戈汹涌,所向处人人震恐。(白) 明公,(唱)你两端首鼠何用,一旦徘徊势自穷。(白) 明公何不从众谋士之议,按兵北面而事之? 亮闻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明公若不早顺曹操,江东庶民涂炭矣。(唱,合) 顺从,劝乘时頫首朝宗。
(孙权白) 既是这等说,刘豫州何不降之? (孔明白) 田横,齐之壮士耳,尚且守义不辱,何况豫州乃帝王之胄,英雄盖世,岂肯为人下乎! (孙权怒下,鲁肃白) 先生,你适才言语,原唐突了些。幸吾主宽洪大度,不肯面折而入。(孔明白) 我自有破曹之策,不下问于我,怎肯轻言。(鲁肃白) 嘎,先生有破曹之策,道是主公不能下问,故此不说么? 待我请主公出来请教。(孔明白) 此事济矣。(鲁肃下,孔明白) 方才我见孙权碧眼紫须,只可激,不可说。聊将片言,几句便勃然变色,竟入后堂去了。吾观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 但我举手,则皆为齑粉矣。(鲁肃随孙权上白) 适才小见,冒渎威严,幸乞恕罪! (孔明白) 适间言语冒犯,乞赐宽恕! (孙权白) 子敬快到鄱阳调取公瑾回来,与孔明共议。(鲁肃应科下,孙权白) 孤家思量,曾操所虑者,刘表诸人。今群雄已灭,独孤与豫州。吾不能居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只是刘豫州新败,孤家安能抗兵大敌乎? (孔明白) 明公在上。(唱)
【仙吕宫正曲 ·解三酲】 刘豫州虽然骚动,整三旅尚自骁勇。(白)况那曹兵呵,(唱) 蚁群乌合成何用,似强弩力将穷。若是同心协力邀灵宠,管取定霸图王建大功。(白) 豫州兵虽败于长板桥,今战士渐还; 况曹操之众,远来疲弊; 兼且荆州士民服曹者,迫于兵势,非心服也。明公若肯与豫州协谋同力,曹操何足为惧! (唱,合) 非虚哄,待看取陈平六出,运用精通。
(孙权白) 此计甚妙! 孤家即日兴师。(孔明白)山人告辞。(孙权白) 请到馆驿。先生你风雷舌上起机筹。(孔明白) 巧辩能惊孙仲谋。(孙权白) 孔明此际无奇计,难免吴刘一但休。(下。杂扮军卒引杂扮张昭、顾雍上,唱)
【仙吕宫引·踏莎行】忠肝砺志,奇谋安土。(虞翻、周鲂上,唱)汝南名誉大群儒,忠心孝义尽人子。(陆绩、吕蒙上,唱) 干谒袁公怀桔去。(吕范、薛综上,唱) 为报君恩,怎惜父母发肤!
(张昭白) 下官张昭。(顾雍白) 下官顾雍。(虞翻白) 下官虞翻。(周鲂白) 下官周鲂。(吕范白) 下官吕范。(薛综白) 下官薛综。(陆绩白) 下官陆绩。(吕蒙白) 下官吕蒙。(众白) 请了。(顾雍白) 列位众议纷纷,又有曹操檄文,邀主公共擒刘备,此事如何? (张昭白) 列位看刘备无义枭雄,趁此疲乏,正该借势擒之,以除东吴一患。(陆绩白) 为今之计,莫若暂降。(张昭白) 老夫之见,亦是如此。怎奈鲁子敬反引孔明来见主公,犹豫未定。今着鲁子敬去召周公瑾议决,未知如何? (吕蒙白) 周公瑾回来,自有定见。今孔明在驿中,我等去试探他一番。(周鲂白) 列位,孔明自比管、乐,今使刘备无地。我们大家去讥诮他一番。(众白) 有理。这是驿中了。通报! (军卒白) 里面有人么? (杂扮驿丞上,白) 是那个? (军卒白) 列位老爷来拜! (驿丞白) 孔明先生有请! (孔明上,唱) 群雄志傲尽迂儒,观蠡测水难为度,怎识我要破奸曹聊借吴。(驿丞白)众位老父来拜,(孔明白) 道有请! (驿丞白) 是! (请科。众进科,白) 先生请! (孔明白) 不敢! (众白) 先生羁旅,特来奉谒。(孔明白) 山野鄙夫,敢劳列公赐教。(众白) 不敢! 先生请上,下官等有一拜。(孔明白) 山人也有一拜。(众白) 一杯水土,何劳卧龙降临? (孔明白) 三吴景象,实得群雄济美。(众白) 不敢! 今日一来幸会先生,二来恐驿中寂寞,特来盘桓。(孔明白) 众公厚爱,正当领教。(吕蒙白) 不敢絮烦,我等一言奉告。(孔明白) 不敢! 伏乞教下。(张昭白) 我等未见台光,时怀梦寐。今见先生,真个百书百通,不若一逢。(孔明白) 不敢! (顾雍白) 先生隆中躬耕陇亩,好吟 《梁父》,自比管、乐,果否? (孔明白) 众明公,山人呵,(唱)
【中吕宫正曲·粉孩儿】 这的是慕前贤,夸抱负,因隆中三顾,天潢刘主。(众白) 先生为三顾之恩相从刘君么? (孔明唱) 深蒙恩德,只得辞故庐,展胸中一得之愚。(张昭白) 但先生志欲席卷荆襄,为何一旦尽属曹公? (孔明白) 我取荆襄,易如反掌。因我主躬行仁义,不取同宗之业。不想刘琮听一班庸碌之人,使主屈膝降曹。(唱,合) 致使那奸雄得志矜张,随震动东吴防御。
(吕蒙白) 卑人吕蒙,一言请教。先生自比管、乐,今刘君得先生,如虎添翼,正当汉室复兴,曹贼速灭,何期曹兵一至,刘君便弃甲抛戈,望风而遁? (孔明白) 吕子明,昔我主兵败汝南,兵不满千; 后因我主不肯轻弃数十万赴义之民,日行数里,故有此败况。兵书云: (唱)
【中吕宫正曲·福马郎】胜败兵家非所图,成大事不顾纤毫错。不见强梁楚,一似豺狼豹,肆威道途。(白)那时汉王拜韩侯,(唱,合) 九里山一战除,扶刘主定西都。(周鲂白) 今先生之来,不过借苏张之舌,何得掩耳偷铃,扳古比今? (孔明白) 周子恁但知苏、张之舌,不知他二人乃济世英杰。那苏季子呵,(唱)
【中吕宫正曲·红芍药】 他能舌辩,定六国訏谟。(白) 那张仪二次相秦,(唱) 匡扶着秦国强图。(白) 可笑东吴,(唱) 得一班惧刀守株兔,枉自把官箴来污。(陆绩白) 住了孔明! 汉家秦业今四百年之余,曹公三得其二,亦知天数。今刘君不识争衡,正是驱羊御虎,以卵击石。(孔明白) 足下莫非怀桔陆郎乎? (陆绩白) 然。(孔明作笑,白) 汝且安坐,听我道来,今曹贼篡逆,天下人争啖其肉。汝类真乃无父无君,不忠不孝。(唱) 你这小儿,陆绩空怀桔,怎不识大纲节目? (合) 尚兀自孝义全无,怎敢来舌调时务!
(薛综白) 先生但一巧饬而无实际。请问先生治何经典,以正天下? (孔明白) 寻章摘句乃腐儒迂论,何能治国定乱。那伊尹、傅说、子牙、留侯,斡旋天下,匡扶社稷,亦未知治何经典。岂效书生舞文弄墨,数黑论黄? (唱)
【中吕宫正曲·耍孩儿】笑巧语花言如簧布,智者争如默,不自耻章句迂腐。英雄须佐主开基,将山河踞,令竹帛标题作千秋序,这才是匡君术。
(顾雍白) 列位,我等听先生一篇高谈,顿开茅塞,涤除胸垢。(众白) 敢不拜服先生! (同唱)
【中吕宫正曲·会河阳】 你舌战群儒,名非是虚,果然名誉比琼瑜。拒趋乞与包容,言词戆愚,须一笔勾除去。(孔明唱) 众君须恕我直言忤,众贤念唇应须固。(杂扮小军引外扮黄盖上,唱)
【中吕宫正曲·缕缕金】鲁公命,奉密书,来到驿亭舍。议征诛,此事周公决,孙列共谕。(白) 呀,诸公为何在此? (众白) 黄将军,(唱) 你一鞭云骑似星趋,(合) 多因甚缘故? 多因甚缘故?
(黄盖白) 诸公还不知么? 适才鲁大夫驰迎周都督即到,主公命文武都要出廓相迎。(唱)
【中吕宫正曲·越恁好】 主公钧谕,主公钧谕,文武尽前驱。指挥旌纛, 齐簇簇摆銮车。 (众白) 如此我等告别也。 (唱) 疾忙奉命往前驱,匆匆别去。(合) 加鞭急策马也,如腾雾; 争迎尽执辔也,如风舞。
(众白) 请了! (下,黄盖白) 鲁大夫与周都督定议伐曹,众公分议不一,故鲁大夫着小将,(唱)
【中吕宫正曲·红绣鞋】忙赍一副笺书,笺书,望君就计随图,随图。(孔明白) 乞黄将军上覆鲁公,说我见了周公,一一遵命。(黄盖白) 如此小将告辞。(唱) 望郊外,迎周瑜,排众议,建嘉谟。(合) 江东地,属东吴。(下)
(孔明白) 鲁子敬,鲁子敬,你可知周瑜所为。(唱)
【尾声】 那三分天下吴魏蜀,机关豫定强支吾。(白) 东吴纵然有英贤济济,今日被俺孔明呵,(唱) 一会价舌战群儒谁敢侮。(下)
柴桑: 古县名,在今江西省。因县西南有柴桑山,故名。孙权此时正驻兵于此。鸣弓: 练兵习武。吴侯: 指孙权。山人: 山野之人,一般是隐士高人的谦称。诸葛亮曾躬耕陇亩,故称山人。明教: 旧时尊称别人的言论或书札为明教。计权: 权衡。威笼天下: 即威震天下。笼,笼盖。两端首鼠: 即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又作“首施两端”。乘时: 趁着时势。頫首朝宗: 俯首称臣。刘豫州: 即刘备。刘备曾做过豫州刺史,故称。田横: 秦末人,本为齐国贵族。楚汉战争时自立为齐王,为汉军所破。汉朝建立,其不愿称臣,率军逃往海岛; 后自杀。面折: 当面乏损人。冒渎: 冒犯亵渎。
机筹: 机关,计谋。砺志: 振奋斗志。怀桔: 陆绩六岁时,到九江见袁术,在座间私取了三只桔子藏在怀中,不想临走时桔子从怀中掉出。袁术问其故,陆绩说是拿回家给老母吃。见 《三国志·吴志·陆绩传》后来诗文中常以怀桔代爱亲。孝亲之意。父母发肤: 指自己的身体、性命。《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语本此。管、乐: 指管仲、乐毅。管仲是春秋初政治家,在齐国进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使齐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国。乐毅是战国时燕将,功勋卓著,曾被封为昌国君。此二人成为后世文卿武将效法的榜样。观蠡测水: 用水瓢测量海水。比喻浅薄不了解高深。蠡,瓠瓢。一抔水土: 形容地域狭小。一抔,一捧,极言其小。卧龙: 本指含而不露的杰出人才或隐士高人。这里是专指诸葛亮,人称其为卧龙先生。济美: 后人继承先人业绩。伏乞教下: 恭敬地听取别人的教诲。台光: 对人容貌、风度的尊称。《梁父》: 即 《梁父吟》,古代乐府曲名。又作 《梁甫吟》。梁父,山名,在泰山下。此曲为挽歌,歌词慷慨悲凉。现存古辞相传为诸葛亮所作。天潢: 指古代皇族、宗室。矜张: 骄傲自大。强梁: 凶暴。
汉王: 指汉高祖刘邦。韩侯: 指韩信。九里山: 山名,在徐州市西北。西都: 指咸阳。汉朝定都于此。苏、张之舌: 苏、张指苏秦、张仪。二人均为战国时的舌辩之士。苏秦尚有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存世。訏谟: 总关全局的策略。官箴: 箴,劝戒。管箴本指百官对帝王的劝戒,后指对官吏的劝戒。称职者为“不辱官箴”; 失职者为“有辱官箴”。汉家秦业: 指帝王基业。秦,疑是“基”之误刊。舌调: 巧言卖弄。巧饬: 用巧伪的言词告诫别人。
伊尹、傅说、子牙、留侯: 四个古代贤者。伊尹、傅说均为殷代名相,后常并称“伊傅”,作为贤相的代称。子牙即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留侯即汉代张良,其佐刘邦定天下,后封于留,是为留侯。数黑论黄: 说三道四,惹起是非。如簧布: 指言词巧伪,美妙动听,如笙中之簧。琼瑜: 琼、瑜均指美玉,喻高洁美好。念唇: 念头,思想。嘉谟: 好策略。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本出所述情节与小说《三国演义》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由于是用戏曲这种“显示”的方式,而不是用小说的“叙述”方式来表现,所以给读者的审美感受便有明显的差异。在这出戏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几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在进行着生动的自我性格塑造,更可以从一连串紧张的戏剧冲突中获得丰富的美感。
舌战群儒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魏蜀相争,诸葛亮先后博望烧屯,火焚新野,杀得曹军大败。曹操不甘失败,率百万大军,兵分八路,进攻樊城。刘备采取徐庶的建议,放弃樊城,率军民远奔江陵,以避其锐。曹操乘势追杀,蜀军死伤无数,刘备险些被掳。后刘备率军逃至江夏,暂为立足之地。不想刘琮无智,竟被蔡瑁兄弟擅权,将荆州送给曹操,断了刘备的退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何去何从? 刘备、诸葛亮只好把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在联吴抗曹上面。而在东吴,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地当险要,国内富强,内有张昭、鲁肃辈运筹帏幄,外有周瑜、黄盖等决胜疆场,正值强盛之际。正因为此,孙权并不愿意偏安泽国; 尤其听到刘备败走江陵,曹操大获全胜之后,深知曹操志得意满之际,必然觊觎江东。针对这一点,孙权采取的第一条措施是自立为吴王,以绝曹操令江东纳质称臣的念头。但在曹操得到荆州之后,孙权虽得到曹操方面要联吴共擒刘备的信息,但同时也看到曹操窥伺江东的危险进一步增加,是联合刘备共抗曹兵,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孙权难以决断,便派鲁肃到江夏打听消息,以便见机而行。这正是诸葛亮到东吴“舌战群儒”的前提和背景。
本出开场,正当孙权听到曹操已取襄阳,狐疑不决之际,鲁肃带着诸葛亮回到了江东。对于诸葛亮来说,此行的最终目的是说服孙权方面,实行孙刘联合的政策,共同对付曹操。但到底孙吴方面现在采取的什么态度,应该怎样说服他们,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诸葛亮心里并没有底,而只能大体确定“临期激说随机用”的原则,相机而行。孙权倒是爽快,见面稍加寒暄,便急不可待地提问:“方今曹操有吞并之心,孤家当战与不战,请先生决之。”希图趁诸葛亮措手不及之际试探其真实用意。使孙权意料不到的是,诸葛亮的回答竟是劝孙权早早降曹,“按兵北面而事之”,免得“江东庶民涂炭矣”! 意外的回答使孙权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仓卒间便以一句现成的话反问之:“既是这等说,刘豫州何不降之?”待诸葛亮说出“豫州乃帝王之胄,英雄盖世,岂肯为人下乎!”孙权才明白原来诸葛亮小看自己这个“文足经邦,武能勘乱”的新“吴王”! 这又是他没想到的。一气之下,勃然变色,竟入后堂去了。而这些,正是诸葛亮所希望的。原来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须”,马上意识到:“只可激,不可说”,故意使用了激将之法。这不但一下子激怒了孙权,也为其打下了绝不降曹的思想基础。待孙权再次出场,便以谦恭的态度承认“适才小见,冒渎威严,幸乞恕罪!”继而下问求教于诸葛先生。正是在这种有利条件下,诸葛亮分析了敌我力量,肯定了只要联合对敌,曹操不足为惧。使孙权不禁感叹“孔明此际无奇计,难免吴刘一旦休”,答应即日兴师,共同对抗曹兵。
明清戏曲既称“传奇”,恰反映出戏曲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在戏剧情节的安排上,要出“奇”制胜,力戒平铺直叙。是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戏曲节奏中推进情节的发展。诸葛亮是在生死存亡之际赶赴东吴的,按照观众的思维逻辑,该好言相求才是。相反,孔明全不顾鲁肃劝告,故意夸大曹军势力,长敌人威风,这是一奇。不直说吴蜀联合的策略,却反劝孙权降曹,这是二奇。以此二奇,却达到了联合孙权的既定目标,乃奇中之奇。作者能在“奇”字上下功夫,无疑增加了戏剧吸引人的力量。当然,就本出戏而言,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因为要最终实现联吴抗曹的目的,仅仅说服孙权一人还不够,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正是基于这一点,作者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与东吴群儒的一场舌战。
在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舌战群儒”是在“激说孙权”之前的,舌战的结果对孙权的最后决策,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戏曲作者则将这两个情节颠倒过来,无形中削弱了这种影响。江东儒士的出场,也由小说中孙权提议“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俺江东英俊”,改为在孙权不知道的情况下,群儒出于“试探”、“讥诮”诸葛亮的目的,主动前往驿馆寻衅。以张昭为首的这邦谋士都是“忠肝砺志,奇谋安土”的“名誉大群儒”,他们自以为胸怀远志,腹有经纶,是不以诸葛亮为意的。况且他们都以为刘备已穷途末路,东吴正应该趁此机会,响应曹操,擒住刘备,除掉隐患。对此,诸葛亮内心也是很清楚的。所以,舌辩中在气势上、智慧上压倒他们,便成为诸葛亮最终在战略上实现自己的意图的重要一着。因已说服孙权,故而,诸葛亮对战胜群儒充满信心,唱道:“群雄志傲尽迂儒,观蠡测水难为度,怎识我要破奸曹聊借兵!”完全没有把对手放在眼里。舌战开始,首先是张昭发难,吕蒙加以配合,以诸葛亮曾自比管乐的豪言壮志与眼下蜀汉正值困境的尖锐矛盾,讥诮诸葛亮志大才疏。诸葛亮从容应对,谓荆襄之失乃刘琮之错; 汝南之败,乃刘备不忍弃民所致: 此二者,皆非决策的失误,实为刘皇叔躬行仁义的行为。接着周鲂嘲笑诸葛亮此来不过卖弄苏张之舌辩本领,诸葛亮则以苏秦约五国攻秦和张仪匡扶秦国的功绩,对照东吴儒士,反讥他们实乃“惧刀守株兔”,置对手于守势。后来诸葛亮又一一批驳了陆绩的强权政治观点及薛综以典治国的迂腐之论,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帮以巧语花言,埋首章句为业的迂儒于国无益,真正的英雄应该辅佐君主,匡扶社稷,落个青史留名。在诸葛亮的如流对答、机智应变面前,江东群儒哑口无言,只好认输。舌辩的结局与小说亦有不同。在小说中,群儒虽然“众皆失色”,但并未最后认输。正当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时,黄盖进来厉声斥下群儒,将孔明引去拜见孙权。在这出戏里,结局改为大家齐声拜服诸葛,赞扬他“名非是虚,果然名誉比琼瑜”,确实做到了口服心服,为后来联吴抗曹大业的真正实现,排除了一个重大障碍。另外这样改也是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小说的处理是为了制造悬念,这是古典章回小说的惯用手法。戏曲则不同,它的每回都是相对独立的,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完满的结局。这出戏的处理既增强了诸葛亮舌战胜利的说服力,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习惯。
如果说“激说孙权”较多奇笔的话,那么“舌战群儒”则是以险笔取胜的。诸葛亮赴江东主要是去说服孙权,对与群儒的舌辩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戏曲将这段情节改在“激说孙权”之后,且群儒都是主动找上门去的。更困难的是,群儒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尖锐,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有些是针对诸葛亮的人格、才能表示出公然的蔑视和讥讽,有些则从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客观分析中,直接表现出对刘蜀力量的不信任。其最后目的,与诸葛亮此行目的恰好相反,是为了破坏抗曹的策略。诸葛亮凭着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杰出的舌辩才能,各各击破,保证了预定策略的实现。诸葛亮的论辩技巧相当高明,有时从正面回击论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严密的逻辑推理,雄辩的口才使对手张口结舌; 有时从侧面旁征博引,借古喻今,令对手无言以对; 当不利时,便运用避实就虚、借题发挥的手法,伺机攻击对手的弱点。诸葛亮与群儒舌战的内容,主要并不是对具体战争形势或策略的争论,而是一场智力、口才和机变能力的较量,只要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在心理上战而胜之,便达到了目的。应该说,诸葛亮实现了自己的意图。
正是在起伏跌宕的情节构造中,诸葛亮、鲁肃、孙权等几个舞台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物个性。比如孙权,一方面刚刚自立为王,血气方刚,信心十足; 但另一方面,却因新承父兄基业,经验不足,遇事便显得犹豫不决。好在孙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用人,善于听取文武大臣的不同意见,以增强自己的决策能力。他虽然立志“不受人羁绁,羞去作臣妾”,而且对曹操的狼子野心也看得很清楚,但对应否联蜀抗曹,他更是难以决断。听了诸葛亮之言,他基本上同意了抗曹之策,却还要派人去叫周瑜,等听了周瑜的意见后才最终下了决心。鲁肃的形象也很鲜明。他作为东吴的谋士,没有表现出诸葛亮般的智慧和胆略,却温柔敦厚得可爱,大有忠厚长者之风。他奉命去江夏探听消息,到后便直言不讳地问刘备:“闻皇叔与曹兵战过数次,已知贼心有意图天下?”刘备谎言不知。他又跟着追问:“闻皇叔在新野、当阳累与曹兵交锋,何言不知?”当听说“亮尽知之”时,又虚心向孔明请教。回到东吴,他唯恐孙权听到曹操兵多势大,有畏敌之心,便好心叮嘱诸葛亮:“先生若见吴侯,切莫要言曹操兵多将广。若问曹操有意下江南否,先生只推不知。”后来见诸葛亮言语激怒了孙权,便不无埋怨地说:“先生,你适才言语原唐突了些。幸吾主宽洪大度,不肯面折而入。”当听诸葛说有破曹之策,又转回帐内劝孙权出来听取诸葛亮的计谋。可以说,鲁肃对吴蜀联合阵线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至于江东群儒前倨后恭的神态,也写得活灵活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