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
【原文】
我本汉家子,将适[1]单于庭。
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2]。
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3]。
行行日已远,遂造[4]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5]。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陵辱[6],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7]。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8]。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9]。
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注释】
[1]适:去往;女子出嫁。
[2]抗旌:举起旗帜。
[3]五内:五脏。朱缨:红色的系冠带子。
[4]造:到达。
[5]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帐篷。阏氏:匈奴君主的妻子的称号。
[6]父子见陵辱:匈奴的习俗是父亲死后儿子以后母为妻。所以这里说父子都来凌辱自己。见,被。
[7]遐征:往远方去。这是昭君幻想自己乘着鸟远飞。
[8]屏营:惶恐。
[9]英:草。
【作者介绍】
石崇(249-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赏析】
“明君”即昭君。这首诗写昭君远嫁。《王明君》属《相和歌辞·吟叹曲》之一。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汉文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玉台新咏》说:“相和歌词吟叹曲古今乐录,明君歌舞者,晋太康中季伦篇所作也。有妓绿珠善舞,以明君曲教之,而自制新歌。”所以这首诗是相和歌的歌词。
诗的开头,对王明君其人,只简单地提了二句,她是汉族人,将要远嫁匈奴。接着是详细描写她的离别。“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这是说别离的匆促,她辞别未了,远行队伍已举旗要走了。“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湿朱缨。”这是说,离别时仆御流泪,辕马悲鸣,明君自然更为伤痛,泪湿朱缨了。“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写漫长的旅途生活,只用了这两句。“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这是说,她来到蒙古后,被加以皇后的尊号。“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这是写她初抵匈奴时的思想。嫁给一个异族人,虽贵为皇后,也不以为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父死儿子娶父亲的妻子,这是匈奴的风俗。这两句说,明君认为这是遭到父子两代的凌辱,使她感到惭愧与惊骇。“杀身良未易,默默以苟生。”她认为一个人要想死也不是容易的事,只好苟且偷生了。“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她认为苟且偷生也很不容易,内心积满了无限的忧愤。“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这四句是说,我很想借着大雁的翅膀远走高飞,可是大雁也不来看我,我只有独自彷徨流泪。“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这是说,我过去是汉宫中的美玉,现在成了匈奴这个粪土堆上的花朵。“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这是说,人生如朝华暮落的花朵,有什么可欢悦的呢?我愿随秋草而枯萎。“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点明主题:应该告诉后代,远嫁匈奴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啊!
其实,无论是作为后宫三千佳丽的一员,宠辱无常、终老宫闱,还是远嫁塞外,在异族蛮夷中度过一生,对于父权社会下的女子来说,都是身不由己的凄惨宿命。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此诗毕竟是后人拟昭君口吻而作,至于她本人对出塞和亲一事的态度、想法,以及她与匈奴王的感情是悲是喜,史料记载不多,唯有留给我们无限的揣摩空间了。
这首叙事诗倾诉了王昭君远嫁匈奴、忍辱含垢的痛苦。此诗除了剪裁的精巧以外,语言生动形象,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喻贴切,抒情沉痛委婉,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众多以远嫁匈奴为题材的诗歌中,这首诗可算是佼佼者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