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
轻鸿戏江潭, 孤雁集洲沚。邂逅两相亲, 缘念共无已。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
鲍照(412前后—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于贫寒家庭,少有文才。因献诗得到临川王刘义庆的赏识,征为国侍郎。此后作过秣陵令、永安令及中书舍人等小官。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刑狱参军。宋明帝初,子顼因反对明帝失败,鲍照为荆州乱军所杀,年五十余。作品有《鲍参军集》。
鲍照生活在门阀特权盛行、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由于“家世贫贱”,他一生中受尽了歧视和打击,以致满怀壮志不能实现。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腐朽,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愤懑和个人怀才不遇的不平,揭露了许多社会黑暗现象,对受压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作为诗人,鲍照正处在诗歌演变时期。他以乐府诗著称于当时,他的五言诗亦不乏佳作。特别是对七言诗的发展、成熟,他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总之,鲍照是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诗人。
《赠傅都曹别》是别后赠友人的诗。都曹,官名。刘宋时都官尚书属下分四曹,都可称都曹。“傅都曹”不详何人。
鲍照善于运用比兴,这首诗就纯用比体,以鸿与雁比喻自己和傅都曹的关系,生动地表达了两人的深厚情谊和别后的思念。诗的层次很清楚,先追叙过去的友情,再写分别后的追忆,末写自己现在的境况。“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是说傅都曹象只健翮凌空的鸿自由自在地戏游在水边,而自己却是一只孤愁的雁滞留在小小的沙沚上。这一对偶句,鲜明地对比出两个人的心情、地位和前程都是迥然不同的。前句带有赞美的意思,后句写自己的困境,不无哀怨的口气。鸿与雁本来是同族(《说文》:“鸿:雁之大者”),都有飞翔高举的本领。可是在诗人的笔下,不是真要比较鸿与雁,而是借此表达一种社会现象,人的不同境况。同是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但是现实的遭遇却如此的不一样。在这里鸿雁用来比喻人, 而鸿雁又被人格化,喻体和主体融合在一起,难解难分。可见诗人的善于运用比兴了。“邂逅两相亲,缘念共无已”,他们由于偶然相遇而成为亲密的朋友,从此两人不断地互相思念依恋着。从这里可以想见两人之间友谊的纯真,一方不以贵贱高低论交,而是器重对方的才德,因此另一方也把他引为忧患中的知音。
“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风雨”,喻指人事变迁,同时又被拟人化了。诗人一生屈沉下僚,生活贫困,不断东奔西走。他在临川王死后,曾闲居一段时间。于宋文帝时再次出仕,因刘宋王室互相残杀而去湖北任永安令,还曾受到牵连。到孝武帝时被赦重新起用,曾任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不久又去广州,后迁荆州任临海王的参军。这就是无情的风雨使朋友远隔万里的事实。他长期过着飘零的生活,不禁要时常想念阔别万里的挚友,以致“声容满心耳”了。“满”点明傅都曹留给他的印象的深刻和在他心中所占的位置。这两句回应了上文的“缘念共无已”,把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
“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大起”, 以写景烘托气氛, 表明自己的处境。前句照应开头“孤雁”句,写出凄凉孤寒的身世。后句愁云满天,既写自已的愁思,又暗示当时政治气候的恶劣,寄托着深深的忧虑。结句“短翮不能翔”,“短翮”显然带有自谦,“不能翔”却是严酷的事实,流露出自己无法施展才能的牢骚。至于前途如何,用“徘徊烟雾里”的现实状况说明还是迷茫一片。
本篇构思比较新颖,通篇以鸟喻人,不管叙事、状物、写景都在写鸟。开头两句明显起喻,后面的“风雨”、“栖宿”、“川渚”、“短翮”等无一不紧扣鸟字。虽然这样,其所抒的却是人的感情,把感情寄寓在比兴里, 含蓄不露,耐人含咏。用这样的题材来写离别的主题, 而不是一般的托物喻志,在前代文人诗中还较少见,所以在题材和主题的探索上是有创新意义的。同时,这首诗虽然通体比兴,感情含蓄,可是曲折而不隐晦。如“缘念共无已”,“声容满心耳”等句子都在直抒胸臆,而且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本篇语言朴实自然,“轻鸿”、“孤雁”、“落日”、“愁云”虽有点染,但无雕琢之感。历来评论家认为鲍照喜欢雕琢,从他多数的诗看,这是事实,也是诗风演变所使然。钟嵘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但是由于鲍照笔力雄健,技巧熟练,仍能挥洒自如,不留痕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