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杂诗》诗词解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杂诗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1)。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2)。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3)。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4)。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5)。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译诗】漫漫秋夜正长,烈烈北风更凉。转侧不能入睡,披衣出外彷徨。徘徊时间已久,霜露沾湿衣裳。俯视水波清清,仰望明月光亮。银河已经西转,星儿纵横八方。草虫哀鸣悲切,孤雁独自南翔。郁郁诸多悲思,绵绵苦恋故乡。愿飞哪得翅膀,欲渡苦无桥梁。面对长风叹息,痛苦愁断肝肠。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秋夜的凄清景色,抒发了漂泊游子的寂寞怀乡之情思。诗的开头二句就把人一下子带入了一个北风凄凉的夜晚,使人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于此,作者以极简洁的速写笔调,勾勒出一个游子不眠,出外彷徨的形象。心有所思,徘徊忘返,霜露湿衣,犹自未觉。他到底想什么呢?作者并没直接交代,而是安排了一连串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这些大自然的景物自然而然地扑入了彷徨于外已久的游子眼目,作者以“俯”“仰”二字,囊括了一切景物:清水、明月、银河、星斗、虫鸣、雁翔——这些逼真而细腻的描写,构成了一幅秋夜月色图。这一切,不正是远离家乡游子心境的写实吗?这不更能加深人的乡思之情吗?至此,诗人才陡出神笔,倾吐“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的缘由:是无尽的苦乡思,搅得他不能入寐?情寄景中,景为情写,正是诗的精妙处。最后四句,是游子深情的直接抒发,是美好希望的寄托,是无法实现愿望的可怜的哀叹?“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情急势切的盼望在凄凉、悲切的秋夜,幻成泡影;叹息、悲苦、哀痛之情,无以复加。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位忧苦已极的游子,在深秋月夜烈烈北风中沉吟、忧苦、凄切的哀叹声。清新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笔触,情景交融的描绘,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在艺术上已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6)。惜哉时不遇(7),适与飘风会(8)。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9)。吴会非吾乡,安得久留滞(10)。弃置勿复陈(11),客子常畏人。

【译诗】西北有飘浮的云朵,远而无倚浑如车盖。可惜没有遇到好时机,恰好与急起的暴风相会。吹得我向东南飘动,走着走着到了吴会。吴会两郡不是我家乡,怎能长久地停留呢?搁下这些不再叙说,远行游子常常怕人的?

【解析】这首诗以浮云的随风飘荡,比喻了客子流离之苦,流露了对当时战乱的厌倦情绪和久居异乡的抑郁之情。全诗几乎全是以喻言事。客观存在的景物,一经纳入作者的笔端表露出来,无疑地要融进作者的感情色彩,成为“人化的自然”。这比直接描写更自然、更易使人接受,因为读者要随着作者笔端的景物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而对作品进行读者的再加工。诗的开始,即以“浮云”起兴,以其飘浮不定的特征和游子四处飘泊作类比,说其飘荡行踪。接着以凌厉的笔势,引出浮云的遭遇:“适与飘风会”。这样,便把浮云吹至了非故乡的“吴会”,那又怎能“久留滞”呢?任风所欲,这才是“浮云”的命运;随形势而定行踪,这就是游子的命运。飘泊之中,更思安定;他乡之外,更恋故乡。云恋蓝天人恋家。作者就是通过对云的描绘,寄托了自己思乡的情思,流露了自己对这种飘泊生活的极度厌倦与不满的情绪。诗到了最后,才由“浮云”回到“客子”身上来:“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是的,羁旅他乡的游子,寂寞孤独,势单力簿,思乡心更切,所以常常是怕人提起故乡的——那样,感情的狂潮会冲决闸门,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愈切愈怕,愈怕愈切,这种回环婉曲的手法,的确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诗以“浮云”起兴,以自叹截止,以巧妙的构思、贴切的比喻、丰富的联想,真切地表现了游子飘泊不定的生活,反映了游子对这种生活的抑郁与厌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