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引此诗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把《山中》视为王维“诗中有画”的范例。
这首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首句“荆溪白石出”写溪水。荆溪,发源于辋川以西的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北方秋冬之交,山寒水瘦,原来比较宽阔的溪水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这一滩白石和潺湲的溪水,构成画面的前景。有人以为这里写的荆溪在宜兴。宜兴是有一条荆溪,但南方河流季节变化不明显,不大可能有水落石出的景象。何况“荆溪”或作“蓝溪”,次句“天寒”或作“玉川”,知非蓝田莫属。次句“天寒红叶稀”写山中红叶。随着时令的转换,秋天那满山红叶经西风而飘零,日渐稀少了。一个“稀”字,显出红叶由密而疏的趋势,容易引起读者对绚烂秋色的回味;红叶虽然已见稀疏,但在溪水和白石的映衬下,红得耀眼,红得热烈。它给初冬的山景涂上一重暖色,构成画面的中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后两句通过山行感受,展示山中景色全貌。秦岭山中,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即使冬季也苍翠之色不减。山路伴着溪流,蜿蜒在无边的浓翠之中,拉开了画面的景深。这样,从构图来看,近景是溪水和白石,远景是苍松翠柏,作为中景的红叶点缀其间,这样,由近到远,色彩的明暗,色调的冷暖,都在对比中显现出来,富有层次感。苍翠的山色本不具形,自然也不会“湿人衣”,但它是那样的浓重,人行其中,如同被一层空明的翠雾所笼罩,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王维不仅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的敏感,而且善于通过主观感受再现其神韵。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山路”两句,容易让人联想到张旭和刘长卿的诗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张旭《山中留客》),“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前者说云深湿衣,后者说雨细湿衣,“衣”是真“湿”了。王维所说“空翠湿人衣”只是一种感觉,不见得“衣”真“湿”,因而显得更为空灵超妙。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层次分明,色彩和色调对比强烈,富有诗情画意。这样构图技法,已被后世风景画作家广泛采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