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天宝七年(748)前后,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殷璠《河岳英灵集》),被贬为龙标(今潮南黔阳一带)尉。在这里,受到武陵(今湖南常德)田太守的礼遇,诗即写于此时。
开头两句用了对比法。“仗剑”,极言其胸怀慷慨尚义,是自豪之词;“微躯”,极言其地位卑贱低微,是自谦之词。“千里”与“一言”在数量上形成强烈比照:“行千里”,言其阅历之丰;“感一言”,言其节义之重。“一言”,指“士为知己者死”。十个字,凝练地概括了作者出身寒微而志节高尚的人品,为末句“不负信陵恩”作铺垫。同时,从“千里”和“一言”中,还暗暗流露出作者流离千里,罕遇知音知己的辛酸。
三、四两句借历史人物表示自己对田太守的感激之情。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魏国国都。魏公子信陵君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这里,以“信陵”比田太守,并表白了自己知恩必报的信念。
初唐诗人张说《南中别王陵成崇》:“握手与君别,歧路赠一言。曹卿礼公子,楚媪馈王孙。倏尔生六翮,翻飞戾九门。常怀客鸟意,会答主人恩。”和此诗主旨相同。而王诗炼八句为四句,省去了描叙飞黄腾达必报主人的描述,直接以古比今,从“曾为”“不负”的壮语中,即可以看出作者振翮翻飞的自信和感恩知报的诚心。其意蕴含蓄得体,更佳于张诗。
王昌龄写这首诗时,已是花甲之年,但他身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感恩而毫无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之态,词意慷慨,自成高格。
全诗两联似对非对,于生峭、朴拙中见格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